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杨炼"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杨炼:别让你的一些手势沦为冷漠死寂的美
收藏 引用
《西湖》2013年 第10期 82-103页
作者:杨炼 傅小平 
时间:2013年4月13日。地点:扬州四桥烟雨楼。中国这部字典提供的深度,让你足以和世界任何一个文化中发生的事情进行直接对话傅小平:读你的诗给我的感觉,正如跟你接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明朗通透,又有着某种文化意义上的深邃和厚重,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理解杨炼:站在人类文明的肩头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 第6期 76-84页
作者:雷格 
重返故乡之路艺术是人生的够。进入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二十世纪以后,艺术之梦在精神世界日渐萎靡、败落的现代人的生活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现代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在其《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一书中表述了这样的主张:现代艺术对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抵达诗人创作生命之源——论杨炼海外诗歌的空间建构
收藏 引用
《华文文学》2019年 第1期 96-104页
作者:胡王骏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国之后,杨炼的诗歌创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诗人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空间诗学"观,在诗歌创作中以智力取代时间,构建起精神宇宙与外部世界互通互融的诗意空间,它们围绕着诗歌这个恒定的圆心层层荡开,又层层深入,最终构成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坚持深度写作:杨炼诗歌解读
收藏 引用
《语言与文化论坛》2018年 第4期 188-206页
作者:谭五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 
通过对话的方式,对著名诗人杨炼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诗歌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从中概括杨炼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并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杨炼诗歌创作风格的历史性演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朦胧诗人”的“后朦胧”诗语——论杨炼海外诗歌的语言风格
收藏 引用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 第4期19卷 102-106页
作者:胡王骏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诗歌迎来语言的审美转向,"拒绝隐喻"的诗歌语言风暴甚嚣尘上。作为"朦胧诗人"之一的杨炼,在其出国后仍旧醉心创作,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将笔触最大程度地深入人类处境的诗歌艺术追求。杨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塑传统之美:论杨炼海外诗歌的“中文性”诗语
收藏 引用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 第11期32卷 1-6页
作者:胡王骏雄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杨炼移居海外后仍旧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颇具艺术价值的中文诗歌。正是海外漂泊的经历让诗人深刻地认识与反思了汉语的局限与可能,并提出了"中文性"的诗学思想。表现在诗歌语言上,则是对汉字魅力的再发现,语言的灵活多变以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杨炼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1年 第9期 137-137页
作者:杨卫 
有些人总是能够跟某些特殊词汇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到六祖慧能.我便会想到智慧;说到诸葛孔明,我又会想到谋略:而一旦说起杨炼.我的脑子里马上便会蹦出四个大字——才气横溢。的确.杨炼的才气就写在他的脸上。这从他高傲的额头.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命意识:人格和艺术精神的谐契
收藏 引用
《创作与评论》1989年 第4期 53-54页
作者:刘强 
湖南的诗友和广大诗爱者都很关心罗子英和他的诗。他驰骋诗坛三十年,经历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学步,“文革”中人生和诗的罹难,新诗“崛起”期的勃发,特别是近几年诗坛艺术蜕变的痛苦和困惑,他发表了近五百首诗,在整个大过程中跋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诗的世界里倘徉─—普丽华《现代诗歌艺术论》读后
收藏 引用
《创作与评论》1994年 第1期 62-64页
作者:汪民安 
在诗的世界里倘徉─—普丽华《现代诗歌艺术论》读后汪民安曾经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在中国,稍有点文化层次的,几乎没谁没写过诗。写诗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任怎么想也不过份。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谈诗的,论诗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得越来越远的“新诗潮”——“第三代诗人”的价值取向简析
收藏 引用
《人文杂志》1990年 第3期 120-123,128页
作者:何每文陕西教育学院 
一九八四年以后,中国诗坛上出现了新诗潮。加入这个探索的诗潮中的,主要是文革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很年轻的诗作者,也包括象舒停、江河、杨炼、顾城等这一代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和部分老诗人、中年诗人。老中青诗人共同进行着新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