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林泉高致"
69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视图:
排序:
海外收藏出版及新发现的王维画迹寻源
收藏 引用
《文物世界》2018年 第3期 46-48页
作者:韩斐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具有超越前人的诗情画意,确立了我国千余年文人画的基础。现藏美国夏威夷与日本大阪美术馆的王维画迹,不施色彩,仅用墨色浓淡渲染而成,不但清幽淡远,且适宜表现山川烟云的神韵,表达文人的林泉之思,对我国山水画艺术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有千壑在胸 写天地神韵——郝宝善写意山水印象
收藏 引用
《天津政协公报》2013年 第3期 31-33页
作者:王炳学 
当我参观天津市第十一届美术展时,郝宝善先生的一幅《白云深处有人家》写意山水画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第一次看到郝宝善先生的画作,就令我心灵为之一震,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郝宝善先生学画作画40余年,主攻写意山水,深研细究,取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山河气象于格物致知的精神下复活
收藏 引用
《艺术沙龙》2009年 第4期 66-85页
作者:冯大中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工笔画学会 辽宁省美术家协会 
我不喜欢所谓的文人画那些小情调、小聪明、玩技巧。我追求的是大的气象,以及自然的生命力。宋代因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画家以理性的分析面对自然,宋画对自然的刻画入微是后世文人画所无法比拟的。宋以后,这种绘画面貌在发生变化,元明以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三远”法看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意识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2007年 第2期 88-90页
作者:高文亮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三远'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术语,是宋代郭熙最早提出的,'三远'法则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的基本章法,其影响并不亚于宋代沈括所提出的'认大观小'的构图观察方法。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探究谢赫“六法论”对中国画创作的指导意义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07年 第3期 6-7页
作者:郭屹 田晓冬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异彩纷呈,如东晋顾恺之的《论画》,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五代荆浩的《笔法记》,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元汤垕的《古今画鉴》,明董其昌的《画旨》,清笪重光的《画筌》,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等都是著名的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因个性而存在——画家王平访谈
收藏 引用
《荣宝斋》2016年 第4期 168-177页
作者:鲍洪权 
鲍洪权(策展人。以下简称鲍):你老家在安徽桐城,这让我想到文学上的"桐城派"。王平(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以下简称王):我与"桐城派"的关系只不过是我出生在桐城。我家是典型的耕读世家,虽在桐城,但三代没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古代的山石崇拜与赏石雅好
收藏 引用
《文史知识》2016年 第9期 117-122页
作者:董新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的石文化源远流长。自中华文明滥觞之日,就与"石"结下了不解之缘。《物理论》载:"土之精为石。石,气之核也。"郭熙《林泉高致》有云:"石者,天地之骨也。"作为天地的精华与骨架,石头承载、连结着大地,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传统山水画“师造化”的观察方法
收藏 引用
《今日艺术》2008年 第1期 64-65页
作者:王兴堂 
王履在《华山图序》中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中国山水画史》陈传席编)可以说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阐释。这是说,外物触动画家的心源,而化为画家主观情感的一部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机即是欢喜——亚鸣一评
收藏 引用
《当代中国画》2007年 第9期 54-57页
作者:李永林 
镇江周氏亚鸣,书生意气,是当代生机盎然的新文人画家。这生机,固然是从他的笔下毫端流出来,从他这些年那些漂亮华彩的画上看得见的。不过,我在这里特别想讲的,是最近我见到他的感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梦里家山满目情——于军福山水之“情”与“理”
收藏 引用
《书画艺术》2020年 第4期 85-90页
作者:李毅峰不详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征,是历代画家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初观军福的山水画,烟树微茫,丘壑宏阔,一派林泉高致、溪山养素的田园禅象。这令我不觉想起了李白的诗:“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