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林若"
2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林若熹作品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6年 第10期 F0002-F0002页
作者:林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 
林若熹,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沃格《抽象与移情》所引起的思考
收藏 引用
《中国画画刊》2015年 第4期 72-79页
作者:林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抽象从哲学的角度观之,抽象本身抑制立体、消除空间,抽象范畴清晰明了。当抽象走向造型艺术时,概念便混乱不堪,这从沃格《抽象与移情》便可看出。沃氏的抽象与移情的概念显然是从哲学来,而具体运用却是在造型艺术,本来西方的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笔墨
收藏 引用
《中华书画家》2015年 第5期 98-101页
作者:林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 
笔墨、形状与精神是中国画的三要素。精神是第一要素,笔墨、形状用以表达这精神要素,好的精神需要由形、笔墨技法去表达。在中国画的历史上,笔墨、形状(线条)虽是第二位,但其本身也是有精神性的,所谓技进乎道。笔、墨问题是单纯的。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术的尴尬
收藏 引用
《国画家》2013年 第1期 22-25页
作者:林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绘画和雕塑始终处于一个荣耀地位。绘者和雕者都是自由而高贵的工作。而在法国.好几个世纪里,这两种美之艺(BeauxArts)一直处于极端的卑贱.沦于每况愈下的耻辱.受到一帮无知贪婪的行会师傅的奴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林若熹的新作
收藏 引用
《美术》1993年 第4期 31-48,1页
作者:迟轲 
有人说中国画已经走到了尽头,似乎无可发展了,这话不对。近几年,不少青年画家正在开拓着新途,有的已经达到了精湛的境地。林若熹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刚从广州美院中国画系毕业第二年——1989年,即在七届全国美展上以《春夏秋冬》组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林若平的推理擂台
收藏 引用
《岁月(推理)(下半月)》2013年 第8期 84-115页
作者:斯谚 
“艺术诠释这个议题主要关心的是:如何诠释艺术作品?换句话说,在理解作品时,我们需要考量什么脉络?这个脉络限制了作品的解读。在诠释方法中,哲学家主要考量两种模型:原初脉络论以及现代脉络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握手中国——雷米·艾融 林若熹巡回画展
收藏 引用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 第1期 65-72页
"握手中国——雷米·艾融、林若熹巡回画展"是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的一件盛事。雷米·艾融先生与林若熹先生的握手并非偶然,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理念,同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同样尊重非架上艺术的存在及意义,但都认为非架上艺术取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握手中国--雷米·艾融&林若熹巡回画展研讨会纪要
收藏 引用
《美术学报》2011年 第3期 112-116页
作者:黄丹松 
2011年3月10日下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文化厅、广州美术学院、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等单位主办的“握手中国——雷米·艾融&林若熹巡回画展暨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青年教师花乌画展/艺术新星2010年度卓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追求大目标 林若熹和他的画
收藏 引用
《中国拍卖》2018年 第8期 82-87页
作者: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 
林若熹在1993年的北京个展,我还记忆犹新。那时他毕业不久,是广州美院最年轻的国画教员。所展出的工笔花鸟,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岭南自然的美,也领略到了林若熹驾驭构图和色彩的能力。10年后,我在广州再次见到林若熹的时候,他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思惑——林若熹作品展”在珠海举办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9年 第6期 30-30页
作者:木榆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珠海市古元美术馆主办,林若熹艺术基金会等机构承办的“思惑——林若熹作品展”,于2009年4月2日至13日在珠海市古元美术馆与公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