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柳士英"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柳士英的都市经营理念与“苏州规划设想”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4年 第2期 92-97页
作者:余燚 陈平 卢健松湖南大学长沙410082 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上海200003 
发现柳士英在1920年代宣传、秉持的都市经营理念,包括环境影响行为的思想、先进的规划知识技术以及经营城市的意识。而他据此进行的苏州工务实践,包含更多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层面的设计内容,事实上可被视为“苏州规划设想”,以及新阶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柳士英:厌恶繁琐装饰,崇尚“现代建筑”
收藏 引用
《世界建筑导报》2015年 第1期30卷 41-47页
作者:黄元炤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 
柳士英是中国近代建筑学教育的开创者和先驱者,他创办”苏州工专”建筑科,培养出第一代”建筑专业”的毕业生,对近代建筑教育有着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是一名建筑师,曾与人合组”华海建筑”,做过不少项目,尤其在设计湖南大学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柳士英与中华学艺社大楼--一位中国早期建筑师的现代性追求
收藏 引用
《新建筑》2022年 第2期 117-121页
作者:余燚 陈平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沙410082 丘陵地区城乡人居环境科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2 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上海200001 
中国早期著名建筑师柳士英于1930—1932年间,设计了其职业生涯的第一座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上海中华学艺社大楼。依据当时的记录资料,整理、分析了这一建筑的建设过程及其从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实践磨练几个方面,对柳士英现代建筑思想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瞿瞿良学史琼——纪念柳士英先生诞辰120周年
收藏 引用
《建筑与环境》2013年 第6期7卷 11-13页
作者:肖灿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是9幢近代建筑,而其中7幢为柳士英设计。柳士英设计的建筑主要体现的艺术特征是:表现主义,维也纳分离派,中国传统元素。柳士英也是湖南大学建筑学科的创始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柳士英设计风格的发展演变
收藏 引用
《南方建筑》1994年 第3期 35-38页
作者:湖南大学建筑系 
柳士英设计风格的发展演变柳士英先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不少设计可属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开创新风格的作品。他的设计作品及真风格的发展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状况。一、柳士英所受教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柳士英早期建筑思想研究
收藏 引用
《建筑与文化》2019年 第8期 27-28页
作者:陈思桦 俞潮韵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文章通过文献考证及实地调研,研究了柳士英先生早期在上海、杭州、安徽落地的7个建筑作品。结合柳士英早年职业生涯履历的同期发展,探讨了在当时中西文化碰撞和新旧设计思想交替演变的社会背景下,柳士英建筑设计思想变化的形成过程,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柳士英的社会改良理想及其住宅救济主张与实践
收藏 引用
《建筑师》2020年 第5期 94-103页
作者:余燚 陈平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为了探寻近现代建筑师柳士英的深层建筑思想,本文基于柳士英1934年发表的《现代住宅救济问题》一文,从个人经历、时局影响等方面深入分析其住宅救济主张形成的背景,并以湖南大学校园的集体宿舍等居住建筑规划与设计为案例,考察其相关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寓意于居──柳士英先生宿舍设计评介
收藏 引用
《南方建筑》1994年 第3期 39-40页
作者:蔡道馨湖南大学建筑系 
寓意于居──柳士英先生宿舍设计评介蔡道馨先生在湖南大学留下的设计作品中,既有教学楼、图书馆、大礼堂等公共建筑,又有一批员工宿舍,学生宿舍。时至今日,这批宿舍仍保存较好,还在继续作为员工、学生宿舍使用。现就这批学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南方集体宿舍设计的一些环境问题──学习柳士英先生创作经验的点滴心得
收藏 引用
《南方建筑》1994年 第3期 41-43页
作者:邹越湖南大学建筑系 
南方集体宿舍设计的一些环境问题──学习柳士英先生创作经验的点滴心得邹越柳士英先生和其他建筑界才前辈一起,将现代建筑传入中国,并且与中国传统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实践的道路。我系曾组织学生对老先生设计的校园建筑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筑作为一种生涯——柳士英与夏昌世在喻家山麓的相遇
收藏 引用
《新建筑》2013年 第1期 33-38页
作者:冯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1 
1953年,多位重要的建筑师为了武汉三校(即后来的华中工学院)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聚首于喻家山南麓,其中柳士英与夏昌世的设计理念相左,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上世纪20~30年代他们分别在日本和德国习得了建筑学,但在回到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