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如果说但丁以《神曲》终结了中世纪,阿里奥斯托则以《疯狂的罗兰》全面地代表了文艺复兴。他热情地歌颂文艺复兴的理想,赞美人的创造能力、探险精神、对美的欣赏和对尘世快乐的享受。《疯狂的罗兰》是欧洲古典文化的结晶、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百科全书、文艺复兴文学的代表作、近现代社会和现代叙事手法的最初表现。这是一部格律严谨的叙事诗,因而我参照具有叙事特点、同时又遵循格律要求的京剧十字句唱词将其译成了中文,以求达到既尊重作品内容又尊重其艺术形式的翻译目的。
摘要:明中叶著名戏曲理论家沈璟针对当时戏曲创作出现"案头化"倾向,剧本与舞台演出愈益脱节,给戏曲艺术在民间的传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提出"僻好本色"、"合律依腔"的主张,同时提倡学习宋元古剧,举起"返古"的旗帜。"本色"、"格律"和"返古"三论共同构建起沈璟"场上之曲"的戏曲理论体系,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从律诗本体论研究出发,根据接受美学原理,本文探讨了唐代律诗的审美取向。在常说的音乐美、结构美。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词、曲三大体式分别在唐、宋、元臻于极至,所以,唐诗、宋词、元曲也就像三座不可逾越的峰峦,高高地矗立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国里。当然,将三者相提并论,须立足于一种进步文学观。
摘要:闻一多对杜甫在人格和艺术技法上进行了有意识的继承,并实施了成功的现代化转换。闻一多成为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现代杜甫,成为了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和新诗革新家。对于新诗如何在寻求新变中接通与中国诗歌的几千年之常,闻一多的实践具有诗学价值和现代意义。
摘要:英国文艺复兴初期,托马斯·怀亚特将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引进本国,其十四行诗在格律上初步具有了英国十四行诗的雏形,标志着英诗韵律标准的建立。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正是怀亚特对意大利十四行诗的引进和改造,才有了英国十四行诗的发展和繁荣。这是英国十四行诗的开先河之创举,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摘要: 作为"自乐"、"乐时"与"乐万物之自得"的诗歌,"邵康节体"诗歌以"自在"取胜。它在诗学途径上空诸依傍,在写作心态上随意闲适,不讲究格律的经验和语言表达艺术,是宋代诗歌主流之外的别调。但这并不意味着邵雍诗歌与时代诗歌风尚完全分离。在自在和自得的创作心态支持下,他将所谓的"宋型诗歌"带向了诗歌这种文体所能承受的变异之极限,到达了诗与散文的分界线。
摘要:中国古诗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从春秋时代的《诗经》开始,历经两千年的发展,唐代近体诗的格律定型,各种形式高度成熟,达到了诗歌的巅峰。与此同时,古体诗也并没有衰落,而是和近体诗共存。与严谨的近体诗相比,不那么严格遵循格律的古体诗,也自有其自由错落或天真古朴之美。不论哪一体古诗,优秀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都密不可分。由于中国文字的特点和形式美,让中国古诗的用字、节奏和音韵,具有不依靠内容而存在的抽象之美。
摘要:词的衰微,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综合艺术的词,变为文本的词;一是从以娱乐性为主的词,变为以教化为主的词。近代正是儒学诗教崩坏的时代,以诗教作为词旨,无疑使词更快地走向衰微。词已成为古典格律诗的一部分。
摘要: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予以简单描述。闻一多发表于1926年的《诗的格律》,将通常译为"形式"的英文"form"一词译为"格律",并以此作为诗之为诗的根本,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误读"。闻一多的新诗格律理论,与他本人的写作和翻译实践有高度的一致性,看似吸收了西方文学中的格律诗理论,实际上更像是他此前研究过的中国古代律诗观念在现代的演绎。冯至践行象征主义诗学,其浪漫与象征的互照互释,彰显了"象征诗学"的浪漫之维,他将浪漫诗人诺瓦利斯称为"游戏诗人",将浪漫世界营造为"游戏式的严肃",从而看透了宇宙象征体系之中那些幽暗玄远的意义。以诗体探索与文体建构为媒介,冯至完成了"象征诗学"的建构,为中国现代文艺与文艺思想添加了别样的韵味与风采。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