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案头剧"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场上曲”到“案头剧”:明代《目连救母》宝卷功用新探
收藏 引用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2020年 第3期 90-98页
作者:孙超中国美术学院 
明代两部《目连救母》宝卷,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1373)和俄罗斯冬宫博物馆藏《目犍连尊者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1440),有着精美的插图和装帧设计,其本身就具有视觉性。按照我们对图像的认知,自然认为这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千古一帝》令日本观众耳目一新
收藏 引用
《当代戏1992年 第6期 15-19页
作者:吉川良和日本神奈川大学 
[编者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于今年5至6月,带着该团在国内的获奖目--新编古代《千古一帝》,应邀在日本东京、横滨、福冈、大阪、京都、名古屋、仙台等16个演出点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商业性访问演出,以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国古典戏曲的传递方式和编演方式
收藏 引用
《戏艺术》1989年 第2期 77-88页
作者:洛地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传递方式”问题. 所谓“传递方式”,是事物主体(文艺)将自己传递予接受客体(欣赏者)的方式。编演方式,不必解释。现今一般观念都认为,戏曲总是先编演即主体完成了,然后传递,及于客体;是的,按一部具体的戏来说,总是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曲的动作性——漫谈曲的特点之一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4年 第4期15卷 54-58页
作者:蔡运长 
曲的动作性是很强的.戏是一种表演艺术,行动艺术.古希腊称演员为行动者,称场为行动的场所,可见戏的行动性是多么的强啊.这还是对西洋戏而言.如果用西洋戏来与中国戏曲相比,那中国戏曲的动作性就更加强了.因为中国戏曲所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变革戏曲不能无视戏曲艺术规律
收藏 引用
《当代戏1989年 第2期 29-30页
作者:周传家 
近代戏曲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当首推辛亥革命前后掀起的戏曲改良运动.这一运动没有十分确切的时间概念,一般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算起,到一九一五年袁世凯复辟和《新青年》创刊为止,大约将近廿年的时间.戏曲改良运动来势迅猛,内容丰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案头剧本走向舞台的新探索——论郑怀兴的《青蛙记》与《荷塘梦》
收藏 引用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 第1期12卷 84-86页
作者:林晓芝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荷塘梦》着力于展现人的内心世界,作品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以及恰当的舞台表演创新,实现了内在世界的戏表现,完好地搬演了探索人的深层心理这一很难诉诸舞台的题材,是厦门市歌仔戏团在保护与发展歌仔戏这一传统戏曲艺术上所进行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本的“迷失”
收藏 引用
《人文天下》2016年 第10期 13-15页
作者:孙海翔 
本是戏创作的文本形式,也是戏活动的起点。在戏发展的历史中,本始终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本创作在戏活动中通常被称为一度创作,而戏之所以成为戏,即是以编创作的本为文本基础,在经过导演、演员和舞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曹禺作中“舞台提示”的艺术成就
收藏 引用
《戏(中央戏学院学报)》1989年 第3期 58-62页
作者:张崇文 
一就本的作用可分其为供阅读欣赏的“案头剧”和为场演出的“场上”。虽然人们偏爱“场上”而贬低“案头剧”,认为“案头之作,已落第二义”,“传奇之设,专为登场”,“本虽有放在书桌的和演柜舞台上的两种,但究以后一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文学性的期待
收藏 引用
《中国戏1991年 第1期 20-20页
作者:颜长珂 
清代花部乱弹的兴起,以徽班进京、京形成达到了它的高峰。无论在表演、音乐唱腔以至服装、化妆等诸多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精益求精;演出目也很丰富,但相对地说,本创作仍是比较缺少开拓和创造的。文学性的不足,至今仍是常被提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案头、场上总相宜──评《尤文贵作选》
收藏 引用
《文化艺术研究》1997年 第5期 32-页
作者:徐宏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