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桑塔格"
90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视图:
排序:
沉默的语言
收藏 引用
《世界美术》2016年 第2期 45-51页
作者:南茜·普林斯塞尔 刘海平(译)不详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50307 
多丽丝·萨尔赛多的三十年艺术生涯的回顾展,展现出雕塑和装置能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暴力导致的创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沃霍尔丝网肖像的“坎普”之魅秦韵佳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9年 第8期 86-93页
作者:秦韵佳中国艺术研究院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新兴艺术蓬勃发展,包括沃霍尔在内的一批艺术家,顺应新时代审美趣味自由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艺术创造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契合,打破高雅低俗艺术的区分。批评家桑塔格借用“坎普”一词描述这种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强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摄影中的时间概念与时间经验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3年 第3期 152-153页
作者:王晓峰重庆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如何定义摄影,时间与摄影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在拍摄或者是观看照片的时候,时常会困扰到我们。20世纪初开始,自从学者们提出摄影应具备独立的艺术表达特征和美学诉求以来,其研究者就一直在思考摄影的这种表达特征与时间之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坎普的再思考——从《关于坎普的札记》到坎普电影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 第5期35卷 137-145页
作者:李闻思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014年12月28日,正值苏珊·桑塔格逝世10周年。在对她的缅怀中,那篇著名的《关于坎普的札记》("Notes on Camp")也被拿出来重读和广泛讨论。坎普作为一种风格的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而它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变得广为人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离开电影院”:论电子时代的观影主体——从罗兰·巴特的视角出发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9年 第7期 109-111页
作者:刘金平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 
在电子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动互联终端而非影院观看电影,不过这一趋势却伴随着一种持久的影院乡愁之情。达吉斯曾援引罗兰·巴特《明室》中的话,"影像就是被摄物发出的光,那里的一具真实躯体,散发出光,最终触及这里的我&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灰色地带的自由
收藏 引用
《世界美术》2016年 第1期 34-39页
作者:奥尔加·斯蒂芬 谭毅(译)不详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510303 
共产主义时代罗马尼亚艺术家创作的实验电影和摄影,在自由市场时代继续引起共鸣。摄影的确是被捕捉到的经验,相机是孜孜以求的意识之理想臂膀。摄影是为了挪用被拍摄的事物。这意味着让自己用某种方式与世界相连接——这感觉像是知识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意调侃 随行拾趣
收藏 引用
《声屏世界(广告人)》2011年 第6期 117-118页
作者:王祎彪析易国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尔德与坎普
收藏 引用
《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 第9期 68-71页
作者:陈星君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1964年,桑塔格的名作《"坎普"札记》发表,"坎普"作为一个流行词,在美国文艺界掀起热潮,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坎普是一种没有道德功利、没有好坏标准的纯粹审美,作为一种装饰性艺术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则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即时网络雕塑
收藏 引用
《新美术》2015年 第2期36卷 81-94页
作者:罗贝托.西门诺斯基 赵小森 
在实验文学领域,从真实生活中取材制作文本拼贴已经成了现今的惯例,而诸如在达达主义诗歌当中,这也被看作其本质特征之一。如果这样做出的文本展示在屏幕上,我们也许仍会把这种拼贴看作实验文学。而如果文本取材于网络,并且数量足以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历史的回访
收藏 引用
《天涯》2005年 第2期 161-165页
作者:朱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