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梁山伯"
7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梁山伯与祝英台
收藏 引用
《电影文学》2012年 第14期 183-192页
作者:合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表演艺术学院表演教研室 
序幕各色美丽的蝴蝶翩翩飞舞,充满画面。透过飞舞的蝴蝶,可渐见梁山伯、祝英台合葬的坟茔和蓬头垢面、衣带散乱,坐在坟前望着蝴蝶出神的祝公远。抱拥坟台的是花草丰盛的小山,坟后有几棵隐着鸣禽的高树。四周茂田秀水,弯弯的路横过坟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的演变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9年 第4期20卷 71-74页
作者:赵山林 
《戏曲艺术》1998年第2期发表张增全先生的文章《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何方人士》,提出梁祝是明代山东人。其理由:第一,他本人曾见山东邹县马坡有梁祝墓,墓碑为“大明正德十二年秋”所立,内容是着重赞颂祝英台的。第二,邹县的峄山是古代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有意味的程式 从“吴南岱”到“梁山伯”的收获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08年 第10期 33-34页
作者:魏春芳 
我是一名越剧女小生,1989年开始在上虞艺训班学戏,1994年有幸进入梦寐以求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工作。在进团之初,我更多地时间是在单纯学习、模仿茅威涛老师的一举一动,但随着对原生代老师们艺术创作的耳濡目染,我也渐渐开始自觉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二人转舞台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2年 第3期 143-148页
作者:苏景春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千古爱情传奇故事,自东晋传开,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并由原来的民间故事传说衍化成神话,成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说之一。千百年来,人们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从故事传说到散文小说,从诗词歌赋到戏剧影视、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久别重逢梁山伯 纪念范瑞娟老师百年诞辰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24年 第5期 36-39页
作者:罗怀臻上海戏剧学院 
不久前的某日下午,我不经意地打开家里的电视机,不经意地调换着频道,不经意地与范瑞娟、袁雪芬拍摄的彩色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邂逅。电影拍摄于1953年,那年范瑞娟29岁,袁雪芬31岁,与今相隔71年。年代感鲜明的画质,今天听来显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范瑞娟与“梁山伯”的不解之缘
收藏 引用
《名人传记》2017年 第6期 77-82页
作者:赵芝铭 
2017年2月17日11时18分.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九十三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花鼓戏梁山伯的艺术形象
收藏 引用
《戏剧春秋》2000年 第2期 44-45页
作者:潘钊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山东民间文化背景下的梁祝故事——关于济宁马坡《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的民俗学分析
收藏 引用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 第2期 90-93页
作者:张士闪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该文从《梁山伯祝英台墓记》(以下简称《墓记》)的行文风格、梁祝故事的情节结构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以民俗学的研究视角对这一文本进行分析。认为以崔文奎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们,试图以偶然的情理失衡来解释梁祝悲剧,由此构成了《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梁山伯到吴二赖——我的艺术成长历程
收藏 引用
《剧影月报》2010年 第4期 96-97页
作者:朱宝根 
每一个戏曲演员在攀登艺术高峰的道路上.都是历尽坎坷.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凭着那股执着与热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而为之奋斗。二十多年来我在这条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艺术道路上同样用自己的毅力和信心去克服各种困难,踏踏实实地向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世间再无“梁山伯
收藏 引用
《上海采风》2017年 第4期 30-33页
作者:马信芳 
她一身正气,能演将军;她温文尔雅,能演书生;她真诚倔强,能演情哥;她呆头呆脑,能演山.纵向看来,这些角色有的很接近,甚至有些相似,可她却以自己的气质,大巧不工、重斧深凿,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些唱腔、身段乃至道具,让这些人物一下清晰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