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梁晓声"
9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梁晓声谈中国影视文化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01年 第5期 74-76页
作者:梁晓声 王莉 
王:您是如何看待电视这一行业的?梁:电视本身像一只巨大的怪物,实际上它要吃进,它吃进多少才能播出多少,因此电视这个行业是要跟进的.它不断地向电视机里输入,然后电视机反馈给我们.再往前想,虽然电视剧积压了很多,但市场是可持续性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日中关系·非洲往事及其它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05年 第9期 48-50页
作者:梁晓声 
身为中国人,议语两国关系,文题不写"中日",偏写"日中";乃因据我看来,彼此现状如何,前景怎样,利弊实不由我中国,轻重全然决于日本.亦即日本站在国家意识的态度之上,究竟如何看待侵华罪恶,怎能样端正目前态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实主义写作的特质和诗性呈现机制--以梁晓声《人世间》为中心的考察
收藏 引用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年 第4期 109-112页
作者:谭天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 
近年来,带有显著的现实主义风格和质地的作品,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戏剧影视(包括一些纪录片),都因为真实而鲜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人间烟火气而广受关注和好评;从接受美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也正是读者、观众对于当下现实的体认和深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叙事风格研究
收藏 引用
《汉字文化》2023年 第7期 151-153页
作者:于博霖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116029 
《人世间》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呕心沥血之作,凭借最高票荣获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叙事风格方面,小说结合新时代文艺精神和观众的精神诉求,秉持着传达社会真善美和彰显时代精神的创作理念,将中国底层百姓延绵近五十年的悲欢聚散最终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梁晓声《人世间》的城市叙事
收藏 引用
《文学艺术周刊》2023年 第3期 7-10页
作者:谷雨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梁晓声出生于哈尔滨市的一个普通建筑工人家庭,属于地道的城市平民家庭的孩子。与早期知青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为了收获》《今夜有暴风雪》《知青》所着重描绘的满盖荒原、北大荒等极限空间不同,哈尔滨城市风貌及市井平民生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贫困对人的扭曲——读梁晓声的《表弟》
收藏 引用
《小说评论》1992年 第3期 84-85页
作者:春寒 
梁晓声的小说往往具有一种纯正的震动人心的悲剧力量,令人荡气回肠。他最近发在《钟山》92年1期上的《表弟》,依然有一种强烈的悲剧力量,不过,较之他以前的作品,这篇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心理分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悲哀的挣扎——读梁晓声中篇小说《表弟》有感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1992年 第6期 58-59页
作者:肖涌 
梁晓声的作品更成熟了,从《今夜右暴风雪》、《雪城》、《从复旦到北影》到现在的《表弟》(1992年《钟山》第1期),梁晓声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更加深刻,作品的理性思维和现实感进一步增加,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表弟》讲述一个从大西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飘浮:一个美丽凶险的城市宿命——梁晓声《浮城》启示
收藏 引用
《小说评论》1994年 第6期 53-55页
作者:岳衡 梁涛 
似乎有人指出过:接近世纪末的年代是一个格外浮躁、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的心灵要在这一毗邻暂时终点的时刻进行较强辐度的振动。梁晓声的《浮城》便是一幅中国九十年代的清明上河图,它以犀利的目光穿透浮躁的现实,将笔触探及人们心灵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和记忆一起成长——从梁晓声新作《知青》看其知青写作
收藏 引用
《作家》2012年 第24期 1-2,4页
作者:潘皓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梁晓声知青小说新作《知青》与他早期的知青文学创作相比,历史批判反思意识增强、突破知青叙事的自我视角和情感化结论、关注层面和思考内容更加深广等特点。作家个人的成长因素和时代精神氛围的变化,是形成其知青创作特点变化的主要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梁晓声的平民化创作在当代的意义
收藏 引用
《才智》2013年 第30期 244-245页
作者:陶建莉湖北职业技术学院432000 
作为"知青文学的奠基人",梁晓声早期的文学创作具有开创意义,九十年代他转向"平民化"创作后,他和他的作品饱受争议。然而笔者认为梁晓声平民化创作的意义在于:为平民在这个时代竖起了一面旗帜,他直面人生、勇担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