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传统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对拾取结构的方向性较为敏感,拾取机构角度变化将会较大地影响系统功率传输特性。针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三维空间内多自由度拾取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正四面体的电能拾取机构,给出拾取电感摆放位置及连接方式,完成拾取机构磁通分析,提出拾取机构在空间内旋转时不同绕线方式的互感计算方法,设计拾取线圈的最优绕线方案,通过Maxwell有限元仿真获得拾取线圈间的相互耦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当耦合机构以任意角度旋转时,系统多自由度运行的效率维持在60%,负载功率维持在30W。此种类型的拾取机构不仅能提升系统的多自由度拾取能力,还可以保持输出的稳定性,减小系统对输出控制环节的依赖,减小拾取装置体积。
摘要:为研究地震避难所结构设计及力学特性,本文开发一种可折叠正四面体结构地震避难所,采用新型动态支点铰链结构设计,结合有限元分析,获取空间正四面体内部应力分布。结果表明:顶部承压时,正四面结构中上部区域应力较大,可适当增加此部分结构厚度保证安全;楼板冲击荷载作用楼层越多,正四面体所受应力越大,但其超过4层作用后结构所承受应力值增长幅度有限,进而从侧面体现正四面结构对超荷载作用缓冲能力强,结构安全稳定。
摘要:针对正四面体的几何结构特点及对称性,将其棱边和顶点分别用两种构件替代,并通过单自由度转动副连接组合得到正四面体的等效几何基础模型。采用添加支链改变约束系的方法得到了基本可动单元体,进一步通过单元体的组合重构,设计了一种类正四面体耦合机构。基于独立运动分流标记法对其进行了运动性质分析,并通过Matlab软件得到各对称节点位移变化曲线,分析表明了设计的新机构具有2个移动自由度并且可以实现向心运动。
摘要:智能机器人工作环境是多维立体环境,利用听觉信息对特定目标实现定位与追踪始终是该领域内的关键研究方向。结合项目研究需要,介绍了正四面体麦克风阵列的信号模型以及时延值计算过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互功率谱相位时延估计算法,所设计的装置创新性地将4个全向型麦克风构建成正四面体阵列,利用NIUSB-9215A完成四路声信号同步采样,基于声达时间差原理以及广义互相关算法,在LabVIEW平台上完成算法设计、图形编程,最终实现了性能可靠、定位准确的声源定位系统。
摘要:无论在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中,“对称”的美学原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里特转刊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论文一篇之第一部份,供本刊读者参阅。
摘要:设计目的1.通过多媒体电脑方便、灵活、快捷的图文声像显示功能,以及演示实验的真实场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丰富而强大的表现力,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目标1.记住白磷和红磷的物理性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数学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游戏公平性的概率题寓游戏于考试之中,创意新颖,设计巧妙,能较好地考查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以近几年的中考题为例,稍加分类,供参考.
摘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体现了人本思想的理念,是数学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一,是如何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但是,受数学自身性质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逃避甚至厌恶的心理,数学学习缺乏积极性。
摘要:在立几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除了使他们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及掌握空间直观图的画法规律外,还必须精心设计题组,加强识图练习.我常按如下途径设计题组: 一、错例剖析结合一些定理与概念的教学,设置有典型错误的图形让学生辨析,有助于改变学生单纯依赖直观感觉的习惯。
摘要:在文献中,Galllan Joseph A.,Duane ***和唐高华、李云慧、韦丹妮小组分别给出了所有正多面体骰子的等价设计.该文考虑与标准骰子等价的非标准的骰子,证明了有恰有两对非标准骰子与标准正四面体骰子等价,恰有九对非标准骰子与标准正八面体骰子等价.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