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毕巧林"
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毕巧林到"地下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一段艰难历程
收藏 引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3期5卷 121-124页
作者:陈瑞红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从社会、人性和审美三个层面,审视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中的两个主人公:毕巧林和"地下人",可以看出二者的反叛皆因对自身恶的纵容而步入歧途。他们身上那种十分相似的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析《当代英雄》中多余人——毕巧林的艺术形象
收藏 引用
《明日风尚》2018年 第8期 92-92页
作者:范誉文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是对19世纪30年代俄国社会的深入刻画,主人公毕巧林是俄国历史上第二位'多余人'形象,这一形象表现出当时社会中'多余人'群体与新人群体的矛盾与反差。而通过主人公毕巧林的生平记叙,让我们在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贝拉》的中心冲突看莱蒙托夫的自然人类观
收藏 引用
《国外文学》1995年 第4期 77-81页
作者:陈松岩 
从《贝拉》的中心冲突看莱蒙托夫的自然人类观陈松岩文明与野蛮、人与自然不仅是哲学家、人类学家孜孜以求的重要课题,也是文学家、艺术家经常刻意表现的一大主题。在近代史上这一问题是伴随着文艺复兴以来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由启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识人读文,走进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艺术世界
收藏 引用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2021年 第3期 32-38,3,86,90页
作者:张建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由"人"而"文"的思考,往往能更好地理解作家创作的情感取向、理性思考以及叙述风格的来由。一个作家的创作美学首先体现在他的"生存美学"中,它贯穿其一生,最终形成他的生命品格和诗学风格。莱蒙托夫正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英雄》中的“艺术空白点”
收藏 引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 第1期19卷 124-127页
作者:斯达 
1840年发表的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划破了普希金之后,果戈理《死魂灵》之前俄国文坛沉闷的空气。别斯基称道小说具有“令人倾倒的魅力”小说的作者“不说什么别的话,却使人能够感觉到一切”。这“不说什么别的话”正是作者在小说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梨子与人物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 第2期 16-16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