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民族志书写"
1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艺术的民族志书写如何可能——艺术人类学的田野与意义再生产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7年 第3期 113-121,135页
作者:向丽云南大学文学院 
民族志作为获取田野知识的方法与作为文本书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与事实。作为文本书写,民族志的目的不在于田野的再现,而是对于田野意义的探寻。正是承接着民族志的经验性研究与自我反思性,当代美学和艺术学正在恢复对于人类原初全部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说化:民族志书写的一种可能性
收藏 引用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5期23卷 96-101页
作者:李立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传统民族志的文化书写在小说与民族志之间人为划定了严格的界限,它重视概括性事实而回避故事讲述和故事中的单个人物,更谈不上中心人物的深度塑造。实验民族志这种书写范式的出现为借用小说叙事和人物塑造来集中地、戏剧性地展示对象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国际化:以民族志书写的名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丹麦电影的主题突破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 第5期 21-24页
作者:周潇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丹麦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后再度引起世界影坛的关注,逐渐向国际化阶段过渡。作为亚文化范畴的丹麦电影以民族志书写范式为标准,在"街角"和"宗教"两大社会基本主题上颠覆传统思维,实现了艺术突破,既摆脱了全球化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沈从文的民族志书写
收藏 引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6期33卷 14-22页
作者:何小平吉首大学文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沈从文文学创作和文化书写活动的文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文化思考的文学文本,二是用文学手段写成的文化文本,即民族志文本;二者共同指向对湘西及现代都市的文化思考,两类文本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志特征。沈从文民族志书写特征的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仪式音声民族志”文本建构——谈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民族志书写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 第3期 46-54页
作者:周凯模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广东广州511431 
民族志是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基本方法。民族志书写实践,是把握各种理论真谛的有效途径。实验民族志探索,是世纪之交人文学科修辞困境焦点的产物。笔者以自身数年数个版本的"仪式音声民族志"书写,参与了解释学民族志文本实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真善之间:民族志书写的价值性探析
收藏 引用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4期39卷 1-11页
作者:李银兵 赵琳琳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民族志书写实践中出现的批判与反思,是价值性这个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范畴在人类学中的最好表征。从科学民族志书写主张的“价值无涉”到后现代民族志书写倡导的“价值关联”,价值性在民族志书写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态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艺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反思与民族志书写方式的转变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2018年 第4期32卷 79-84页
作者:王永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29 
处于学科建设初期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在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书写中亟待形成一整套学术规范。因此,需要对田野工作的时间规范、广度和深度、多点田野研究、动态追踪、理论提升,以及民族志书写中的历史与国家在场、正视文化变迁、尊重文化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向城市的艺术田野与民族志书写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 第12期 133-134页
作者:吴震东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展开,市民性的艺术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诸如广场舞、城市艺术区等文化形态悄然成形。有学者说到“中国人民的艺术生活由于都市化进程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动向,这就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田野实践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山水画中的意义线索与民族志书写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2017年 第1期31卷 44-51页
作者: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872 
中国的山水画传统有其独特的品格,由此而展开了一种寄情于山水之间的线索追溯以及民族志书写。这种书写显然有别于人类学科学民族志所主张的那种所谓真实、客观与忠实记录,它是一种对意义的深层次的阐发并通过"对景造意"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主体对民间信仰影像化表达的态度与变迁——基于大理剑川影像民族志实践的反思
收藏 引用
《电影评介》2023年 第5期 1-7页
作者:朱靖江 赵雯静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当代人类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针对田野研究与民族志书写范式,不断修正表述危机的问题,强调主位文化的深层次表达。把当地文化作为可读的文本,把研究者作为文化的翻译者和书写者,需遵循将田野资料“变熟为生”[1]的基本策略,回归本土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