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汉儒"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汉儒【陶艺作品】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2年 第3期28卷 263-263页
作者:汉儒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视觉艺术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儒评《骚》看两汉文学接受的异化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 第6期31卷 100-104页
作者:邓新华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及其作品在汉代曾引起广泛的争论,尽管刘安、司马迁、扬雄、班固、王逸等人对屈骚的评价有褒有贬,但他们的批评取向却十分一致:这就是竭力将屈骚评论纳入经学的轨道,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原则作为屈原人格及其作品思想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刘勰与汉儒比兴观异同
收藏 引用
《南昌高专学报》2011年 第6期26卷 29-30页
作者:李红萍泉州广播电视大学福建泉州362000 
比兴的艺术手法源自中国最早的经典《诗经》,众多的诗论者对比兴这一艺术手法作出了不同的批评,表达了各自的主张和观点,本文重点阐述刘勰和汉儒比兴观的异同,并从概念认识、运用、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原因,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葛翎、范汉儒到索泓一——从维熙“大墙文学”的深化与发展
收藏 引用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 第3期20卷 57-62页
作者:王志刚 
新时期以来,从维熙以监狱、劳改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井喷般的艺术创作,开创了“大墙文学”的先河,在灿烂辉煌的新时期文学发展史上写下了闪光的一页。从维熙因此而获得了巨大的声誉。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变化、文学观点的更新,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儒的诗教纲领——《毛诗序》理论内蕴再探
收藏 引用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 第4期36卷 41-45页
作者:刘凤泉 王孟杰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毛诗序》重新发现诗歌的抒情性质,提出言志与抒情相统一的观点,为汉儒诗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它又继承儒家思想传统,论述诗歌内容、形式、作用,强调诗歌的政治特征,将诗歌艺术纳入政治框架之内,从而形成汉儒的诗教纲领,为诗歌阐释和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儒陶艺作品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11年 第2期 118-118页
汉儒-199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现任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视觉艺术系党总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陶瓷装饰、青瓷工艺与造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籥余解——借复高德祥君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学》1993年 第2期 123-129页
作者:王子初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我的前两篇文章均以“汉龠”为题,所讨论的是汉儒心目中的龠——一种竹制管乐器的专名。这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汉世以往,龠在史籍记载中及各代宫廷大乐的实际应用中,其单管按孔之制已成定例。其“三孔”之说,显然来自许慎、郑玄等人,“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关雎》接受史看《牡丹亭》的时代意义
收藏 引用
《齐鲁学刊》1991年 第2期 3-8页
作者:萧华荣 
在汤显祖《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全部爱情及其与柳梦梅的全部生死悲欢,都是由阅读《诗经·关雎》引发出来的。对《关雎》的接受,无疑是《牡丹亭》整个情节结构的逻辑起点与契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杜丽娘对《关雎》的理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文化之艺术精神——在诗与思的交汇处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 第3期 4-13页
中国的艺术精神主张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产生了“神”的概念,这个“神”,既是物,也是人;既是规律,也是对规律的认识,神在主体与客体交接中、交汇中、和谐中。“神”的概念在哲学上成熟,终于沉落到艺术领域中。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巫歌:《离骚》的创作原型
收藏 引用
《云梦学刊》1991年 第2期12卷 31-34页
作者:戴锡琦 李盖虎岳阳师专 岳阳师专中文系 
《离骚》问世以后,对其思想艺术奥秘的探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汉儒以“经”治骚,已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离骚》的本来面目,而近人运用西方输入的“积极浪漫主义?等概念进行阐释.亦往往如隔靴抓痒,未能深刻揭示其独特迷人的艺术奥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