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汉声"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黄永松:《汉声》创办人、“中国结”命名者辞世
收藏 引用
《艺术品鉴》2024年 第3期 17-17页
2024年3月4日,中国台湾地区知名出漢聲版人,书籍设计家,中国乡土文化遗产的积极抢救者黄永松辞世,享年81岁。黄永松1943年生于中国台湾,1967年6月毕业于中国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科。1971年1月,黄永松受邀创刊《汉声杂志》英文版。此后,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黄永松:永远的《汉声
收藏 引用
《语文世界(中旬刊)》2016年 第7期 80-81,98页
作者:余冰 
书籍装帧艺术家黄永松的名字,是与《汉声》连在一起的。他是《汉声》的创办人,现任汉声杂志社发行人兼总策划及艺术指导。1943年黄永松生于台湾桃园县,1967年台湾艺专(今台湾艺术大学)毕业。1971年1月,他应邀参加了英文版《ECHO Magaz...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声数学图画书》这样讲数学
收藏 引用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年 第Z4期 93-93页
作者:王元 
1.正整数或自然数是数学的基础,但人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数字的呢?最早的阶段可能是配对,如一颗石子配一头牛,数石子即可知出门时有几头牛,回家时有没有丢失。第二个阶段可能是三个概念:"一样多""比较少""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众神’的图像——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内丘神码艺术展”讨论会纪要
收藏 引用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年 第1期 72-79页
作者:张小芮 李可心 
王伟毅(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科研处处长):今天这个座谈,不叫学术研讨会,感兴趣的人自由发言,然后大家进行深入讨论。杨永智(北京汉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学者):我半年间在天津参与了很多跟纸马、年画有关的活动,在台湾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迈向专业化的迷思——“跨海看戏”之一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1994年 第Z1期 67-69页
作者:林克欢 
五、六月间,我走马灯似的在台北、高雄等地看了十几场演出:进行式剧团的《蝴蝶君》、《风景Ⅱ》,艺术学院的《梦幻剧》,人子剧团的《衣橱世界》,表演工作坊的《厨房闹剧》,天打那实验体的《哈姆雷特机器》,渥克戏团的《查某喜剧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感悟“国宝级”泥塑艺术大师 喻湘涟 王南仙
收藏 引用
《报林》2007年 第10期 66-67页
作者:周佳 
惠山泥塑又称为无锡泥人或无锡彩塑,大约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代是惠山泥塑的兴盛时期。早期的惠山泥塑是季节性的生产,并且以出售儿童玩具为主,当地称为"耍货"(粗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旅行,更重要的是与你同行的人
收藏 引用
《中华手工》2015年 第12期 80-83页
黄永松,《汉声》杂志创办人,民间文化保护者及推动者。"做民艺很苦,但是精神饱满。""现在很多人追求时尚,但并不一定懂得美,不一定是在追求美。""墨子三便三不设计理论:一便于生、二便于身、三便于利;一不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台湾,遇见小确幸
收藏 引用
《中华手工》2015年 第12期 76-79页
作者:孙凝异 
台湾是一本书,值得每个人去读一读。小确幸,意为微小而确实的幸福,这个从台湾传来、源自村上春树的词语不知打动了多少艺文爱好者的心。去台湾寻梦,需要一个美丽的借口。金秋10月,《中华手工》开启了第7次台湾工艺文化寻访之旅,梦想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辈子 一件事
收藏 引用
《中华手工》2015年 第1期 96-100页
作者:阳光房贝壳 阳光房小喜 
台湾手工艺人对职业的坚守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大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台湾印象因他们变得不一样,也因他们变得丰满而鲜活。台湾,手工爱好者的梦想之地,也是阳光房的"小蚂蚁"们一直想去的地方。在这个严冬到来之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手工时代邂逅创意市集
收藏 引用
《东西南北(大学生版)》2008年 第5期 49-49页
作者:三七 
头两天在涵芬楼听台湾《汉声》杂志主创人黄永松的讲座。一个儒雅的老先生,清瘦、精神饱满,穿着中式长衫,颇有几分仙风道骨。讲座的内容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编辑的《中国结》一书大受欢迎,然后一个德国的出版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