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汉宫"
1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汉宫 菜谱上的大众艺术
收藏 引用
《大美术》2006年 第9期 120-123,135页
作者:李花 易周 
汉宫坐落于陆家嘴最繁华的地段,俯瞰,整个上海尽收眼底;仰望,上海最高的建筑金茂和代表性建筑东方明珠近在咫尺,直入云霄。中国人历来是讲究吃的,古代的谚语即有“民以食为天”;古语又有云:食色,性也;鲁迅先生也说:食是为了延续自身。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秋声叠叠一心期——关于《汉宫秋》的改编说明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24年 第4期 20-23页
作者: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中国戏曲学会 
在改编本《汉宫秋》的开场,原本有一首开场诗:“叶落琼台雁叫时,梦回孤枕感清凄。汉宫不老情方永,秋声叠叠一心期。”这其实很能代表改编的初衷。在面对“秋”这个中国文化的传统意象符号,其实不同时代的人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虽然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视剧《卫子夫》背景音乐的艺术呈现
收藏 引用
《当代电视》2015年 第3期 30-31页
作者:王鑫 孙建海北方艺术学院 张家口学院 
古装历史大剧《卫子夫》是近期口碑与收视率双丰收的影视佳作,其精良的制作水准与深刻的思想主题掀起了新一轮汉宫题材剧的热播。作为该剧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景配乐采用多种民族传统乐器与现代电子乐器组合而成,与4首曲调优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文学的误区
收藏 引用
《剧本》1989年 第4期 56-57页
作者:崔伟 
在辉煌的戏曲史上,戏曲文学家们曾有过占据显要地位,推动着戏曲发展的光荣历史。南戏向杂剧的递进、杂剧向传奇的嬗变,无不以适时的戏曲文学的特点和格式为依据,而敷演出各具特色的舞台艺术。即使在“雅”颓“花”扬的近代,日臻典雅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并蒂“红梅”李光与沈健瑾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89年 第3期 28-30页
作者:小丁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一场瑞雪过后,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了。热心的人们注意到,中国京剧院三团的主演之一,优秀的花旦、刀马且兼青衣演员沈健瑾今年金榜题名了。于是,好事成双,她与她的丈夫——第三届梅花奖获得者李光一起便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打歌杂识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1989年 第1期2卷 23-31页
作者:黄镇方 
打歌与踏歌考略 “打歌”在云南籍中常被称为“踏歌”。“踏歌”并非专指一种歌舞,古人对以脚踏地为节、自娱性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常通称“踏歌”。“踏歌”一词,散见于我国一些古代文献和文人诗歌作品之中,并各有所指。《西京杂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蔡文姬感情世界分析
收藏 引用
《阴山学刊》1986年 第1期 106-109页
作者:赵锡钧 
生活中,感情是一个人的重要的表现方面。因而,在文艺创造中首先要写出他们的感情才能塑造好一个人物形象。郭老在历史话剧《蔡文姬》中即运用历史知识,发挥艺术想象,融入个人感受,穿插使用各种手法,饱含笔墨地刻划了这一人物丰富、细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黄梅戏《杨贵妃》与编剧张亚非先生
收藏 引用
《黄梅戏艺术》1990年 第Z1期 97-106页
作者:秋水 
此地非华清池畔,琼玉山头,何来贵妃醉浴?痴态人皆怜,到 底是真还是假? 斯人系梨园世家,黄梅新秀,设若汉宫媲美,丰姿谁能似?料 应难选亦难求! 这幅戏联是笔者看了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创作演出的《杨贵妃》后,赞叹饰杨贵妃的青年演员韩再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李宁墓志——北齐复古书风的意义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6年 第12期 70-85页
作者:张彪 
近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李宁墓志》,刻于北齐天保八年(557年),全称《齐故平西将军泾州平凉太守当郡都督李君墓志铭》,未见志盖,志石纵54cm,横54cm,志文26行,满行26字,隶书,共计671字,可辨识者667字,4字残泐不可辨识。墓志释文日: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剧文学性浅论
收藏 引用
《中华艺术论丛》2010年 第1期 185-196页
作者:周传家中国昆剧研究会 中华武侠文学研究会 
2010年夏,文艺报理论部开设"剧作就是文学"专栏,先后刊发了20余篇相关文章,分别就戏剧、文学、戏剧与文学的关系、戏剧文学的样式、向度和价值、戏剧文学性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笔者以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