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汉语诗歌"
99 条 记 录,以下是61-7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英汉诗歌节奏及音韵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收藏 引用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 第6期 123-126页
作者:白纯 赵琳琳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凝练而具有音乐美的语言形式。英语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靠声音的轻重来体现,而汉语诗歌的节奏则主要是靠音调及声音长度来体现,轻重之分并不明显。其次,英语诗歌的抑扬变化丰富,生动而有个性;汉语诗歌的平仄则比较整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诗“革命性”对自身的遮蔽
收藏 引用
《扬子江(评论)》2008年 第3期 68-72页
作者:姜耕玉东南大学世界华文研究所 
20世纪末以来,汉语诗歌陷入了困境与危机,这也是中国文学进入全球化语境后自身弱点的充分显露。辑录这组"21世纪汉语新诗发展走向"笔谈文章的意图即是:检索新诗历史的缺失,在寻根探源中发掘汉语诗美的质素,确立新诗标准,为21...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极端主义
收藏 引用
诗歌月刊》2006年 第11期 57-62页
极端主义创作原则我们认为,诗,写到现在这样的程度,再仅仅为了读者而写,已经是大停步、大倒退了。极端主义是这样一种解释:它讨厌规则,反对逻辑,厌恶理性,对从古而来的一切成为习惯的东西,它都抱一种怀疑态度。它崇尚大自然的生长方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平原之子的追忆——读刘松林的诗
收藏 引用
《诗探索》2004年 第Z1期 240-244页
作者:陈超 
揭示生存,眷念生命,流连光景,明心见性,这是汉语诗歌亘古迄今一条未曾中断的金链。如果说不同的诗人其“空间”线索,源于其不同的地缘文化、事象纹理、经验细节的话,那么,其“时间”线索,则大致相似——源于对逝去的时光的倾心追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诗有无“自己的传统”?
收藏 引用
诗歌月刊》2017年 第2期 82-84页
作者:荣光启武汉大学文学院 
一、“传统”的意思进入2016年以来,“百年新诗”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由此也衍生出不少相关纪念文章和学术会议。作为一种从旧诗脱胎而来的新的诗歌体式,新诗与“传统”之关系,是新诗研究领域永远的话题。而在百年来新诗自个儿积累了什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中英诗歌中感觉通感分类比较
收藏 引用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 第3期16卷 86-90页
作者:李顺春内江师范学院外语系四川内江641002 
感觉通感 ,即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通过艺术的联想和想象而相互移借、融合与贯通。尽管中英之间存在着诸如语言、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但中英诗歌中的感觉通感却十分相似。本文对中英诗歌艺术中的感觉通感进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绝海中津咏史诗中的中国历史文化
收藏 引用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1期24卷 82-84,88页
作者:陆越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 
日本人用汉字按照中国古代诗歌形式写的“汉诗” ,是中日文化交流所孕育的一朵奇葩 ,也是中国诗歌外传影响的重要表现。绝海中津是日本五山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汉诗作家。可惜至今无论在日本或中国 ,对其都未予应有的重视 ,研究甚少。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歌的方式呼吸——序王国清诗集《听呼吸的声音》
收藏 引用
《凉山文学》2011年 第6期 56-60页
作者:罗庆春 
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清晰、生动地记录了大小凉山的彝族,即诺苏人是如何经过痛苦的生死抉择后踏上长途迁徙、艰苦跋涉之路,最后在这片神秘、灵性、诗意的"理想的居住地"上落脚定居的全过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世纪新诗的“新”
收藏 引用
诗歌月刊》2009年 第1期 87-95页
作者:杨四平 杨远宏 李少君 白灵 荣光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天涯》 台北科技大学 《台湾诗学季刊》 武汉大学文学院 
开场白杨四平:新世纪已经8年了,世界的确发生了很多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尽管文学进程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但是新世纪文学还是应该有不少新的思想和新的美学经验值得我们注意和总结,从这个角度上看,"新世纪文学"这个命名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英汉视觉诗的视觉美
收藏 引用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3期16卷 100-102页
作者:夏日光长沙电力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77 
视觉诗是一种改变诗行的排列方式 ,切断诗句的正常语序 ,孤立和突出事物的形象因素 ,充满绘画感的诗歌。英汉视觉诗在情感符号和语言意象化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们都能在书写变异、语篇衔接等方面产生视觉美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