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汉语诗歌"
99 条 记 录,以下是71-80 订阅
视图:
排序:
汉诗是用汉字写出的艺术品
收藏 引用
《诗探索》2002年 第Z2期 68-72页
作者:吕家乡 
“字思维”至今还是一个不很明确的概念。一方面它可以指汉字所体现的思维,其特点包括象性原则、并置原则等;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指以方块汉字为基础的思维,例如我们习惯于整齐、对偶、对称,而不大喜欢错落多变;直觉顿悟较发达而逻辑思维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与思比邻而居——论郑敏1979年后的诗歌与诗论
收藏 引用
《诗探索》2004年 第Z2期 84-96页
作者:伍明春 
引言 对一个作家创作历程的分期,往往是论者某种“武断”而又无奈的做法,但对郑敏的诗歌创作而言,“1979”无疑可以作为一个确切的分界线,因为诗人曾在多篇自传性的文章里指认过这点。郑敏在其第一本诗集《诗集1942~1947》(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江湖夜雨十年灯——新世纪十年中国先锋诗歌报告
收藏 引用
诗歌月刊》2012年 第5期 87-91页
作者:小引 
12006年春天,第二届"大场诗歌朗诵会"在建外的SOHO广场举行,据说邀请了包括食指、于坚、西川在内的20余位上下五代诗人。策划者胡赳赳在一篇文章中说"足不出户的诗歌是可耻的",并直接宣布:"电脑技术的发展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个人诗社
收藏 引用
诗歌月刊》2006年 第11期 78-82页
1982年12月12日在宣城成立。成员:丁翔、周墙、北魏。艺术自释一个人的诗歌是一个人的事情。"三个人"的诗歌是三个人的事情。答《诗歌月刊》问作为理想时代象征的八十年代,产生"大展"是意料之中的事件,没有"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多:直取诗歌的核心
收藏 引用
《天涯》1998年 第6期 76-80页
作者:黄灿然诗人翻译家现居香港 
诗歌像其他文学体裁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大约十年就会有一次总结,突出好的,顺便清除坏的。因为在十年期间,会出现很多诗歌现象,而诗歌现象跟社会现象一样,容易吸引人和迷惑人,也容易挑起参与其中的成员的极大兴致。诗歌中的现象,主要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多诗歌写作的历史演进
收藏 引用
《扬子江(评论)》2009年 第1期 71-75页
作者:刘复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多多是一位少见的、不仅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创造力、而且愈写愈独特、愈写愈好的诗人。多多的诗,已构成了汉语诗歌近二三十年乃至近百年来一道最优异、罕见的景观。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为汉语诗歌能拥有这样的诗人骄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私语“传统”(外一篇)
收藏 引用
诗歌月刊》2010年 第1期 94-95页
作者:李商雨 
公元2009年冬天来得太早,猝不及防。阴历10月未到,北国已降下大雪,而南方也是连日冷雨。这情景让我想起"直截"和"当下"两个词。为何想起这两个词,我还未及理清其中的心理因素。而我感到一种不安而莫测的美,和别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回归大众 光复传统——读《将帅诗词300首》
收藏 引用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 第4期 82-83页
作者:殷建忠解放军出版社总编室 
了解当代中国诗歌现状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现在,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汉语诗歌的语言走向整体趋于晦涩,它们集体远离了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述习惯。诗人们习惯于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辞藻来构筑他们心中的诗歌城堡。这种远离一方面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清代北京儿歌用韵看十三辙
收藏 引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1期42卷 90-93页
作者:张玉来 郭成栋 柳丽 
本世纪四十年代罗常培先生归纳北京俗曲押韵的辙口,写成《北京俗曲百种摘韵》,探求了十三辙的源流。本文则以罗文的方法归纳清代北京74首儿歌的辙口,结果跟罗先生基本一致。可是也有一些差异:一、这些韵字里没有罗先生列举的东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综述
收藏 引用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4年 第1期 221-226页
作者:卢桢 
为进一步探讨两岸四地中生代诗歌的异同点和关联性,发掘中生代诗歌和"70后"、"80后"诗人的区别以及中生代诗歌中主要诗人的艺术个性,标志中生代诗歌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地位,总结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经验,从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