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汉语诗歌"
99 条 记 录,以下是81-90 订阅
视图:
排序:
精神之巢与修辞
收藏 引用
《扬子江(评论)》2011年 第1期 48-50页
作者:姜耕玉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大浪淘沙这句话老而弥新,真诗会因时间流逝而闪光。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随着人们进入全球化视野,观察汉语诗歌有了比较稳定的立足点。初期白话诗的简单幼稚,烙印般的挥之不去,这不单单是指语言形式,也表现在诗意的平面性,主要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命的旋律 时代的写真——布衣诗集《鸡毛信》印象
收藏 引用
《剑南文学》2017年 第2期 92-96页
作者:李长空 
近日.有幸拜读到布衣先生的诗集《鸡毛信》(汉语诗歌资料馆编辑、美丽岛艺术基金资助印制),这是一本获得四川省三台县“第三届琴泉文艺奖”一等奖的获奖作品集。所收作品,都已在公开报刊杂志上发表.有的作品发表后被报刊转载,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意中国的全新演绎——读杨林的《春夏秋冬》
收藏 引用
《创作与评论》2012年 第7期 79-81页
作者:杨克 
汉语诗歌显然还没有穷尽一切可能,孜孜不倦致力于对虚构的发现,试验某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大有人在,当我翻开《春夏秋冬》诗稿,看到“中国首部接龙长诗”这一花样翻新的宣示时,既没有像发现“新大陆”那样的激动,也不急于质疑。诗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杜诗《登高》五种英译比较——兼谈翻译方法多样性
收藏 引用
《外国语言文学》1995年 第Z1期14卷 96-98页
作者:郑延国长沙交通学院 
汉诗英译,究竟要遵循多少原则,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则以为至少要把握住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应尽量了解原诗所表达的含义,二是应以诗歌的形式进行翻译,亦即以诗译诗.然而即使如此,同一首汉诗,甚至同一句汉诗,不同的人译出来的面目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让我们怀着正直的悲伤——白鸦访谈录
收藏 引用
《中国作家(纪实版)》2007年 第1期 192-201页
作者:娜仁琪琪格 
新年之始,原于又一道年轮的圆满。《中国作家·纪实“》非虚构论坛”栏目,本着自由的原则,多元化的格局,无论你是作家、诗人、画家、艺术家,只要你的思想是独特的、新颖的、有见地的,我们就欢迎你来此畅谈。2007年第1期,我们请来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形的创新与诗意的自洽——尹才干图像诗论
收藏 引用
《现代艺术》2020年 第4期 121-123页
作者:徐启航 龚奎林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江西省评协 江西省当代文学学会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吉安市作家协会 
尹才干立足于时代,书写真情实感的语言、塑造生动传神的图像。把对时代的思考熔铸在图像诗当中,获得诗形的创新与诗意的自洽,尤其在抗疫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型编著《20世纪汉语诗选》出版问世
收藏 引用
《诗刊》1999年 第12期 76-76页
作者:陆松 
由著名诗评家、诗人姜耕玉主编的五卷(册)《20世纪汉语诗选》,已于1999年10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诗选》从中国诗歌与世界诗歌艺术接轨的大背景下,着眼于寻找和展示中国新诗的汉语特色,并坚持选诗的纯粹性,"重诗不重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
收藏 引用
《诗刊》1999年 第2期 44-44页
作者:姚尧 
姜耕玉认为,90年代流行的诗本体理论,"将诗本体与诗体形式割裂开来,以本体意识代替文本意识的倾向,实质上是因袭世纪诗体革命的负面表现:把自由体误读为‘无拘无束’、‘散漫无纪’。由此造成新诗对语言形式的普遍疏忽,致使诗歌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语的空间魅力
收藏 引用
《诗刊》2012年 第22期 63-63页
作者:潘洗尘 
很久以来,出于对汉语的迷恋(或自恋),我都对中国的诗歌,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歌在相当大的空间内深怀自信。在汉语世界里,相比小说等其他文体,诗歌对语言难度的要求是极强的,古典诗歌在这方面表现得更明显,所以在中国古代,只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越界的诗写
收藏 引用
《滇池》2008年 第1期 71-71页
作者:尧公 
诗让人上瘾的地方,就是它始终存在着对"不可言说的"进行言说的可能。诗是语言的艺术,但语言恰恰又是诗的最大敌人。当某种语言艺术成为范式,诗就在这种范式中逃逸了。因此,诗写永远是一个试着言说的过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