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汤沈之争"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汤沈之争”看京剧发展路径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6年 第4期 50-57页
作者:李伟上海戏剧学院学报编辑部 
本文以中国戏剧史上的"汤沈之争"所呈现的艺术规律为镜鉴,探寻今天京剧发展的可能路径。作为中国戏剧史的重要一环,京剧在其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文学性与表演性严重不平衡的状态,是否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努力,实现京剧的文学与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依字声行腔与南曲用韵看汤沈之争的曲学背景与论争实质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06年 第3期 49-56页
作者:刘召明华东师范大学 
魏良辅对昆山腔唱法的变革,使显祖与?对曲牌格律的理解与遵守存在歧义,同时用韵上的争议使两人的矛盾进一步突出。联系明中后期的曲学背景,可以确定汤沈之争的焦点在曲体,其实质是曲牌与用韵的争论,其根本原因是戏剧观念的差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汤沈之争”的美学意义
收藏 引用
《晋阳学刊》1990年 第5期 63-68页
作者:杜卫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 
汤沈之争”是指明代以显祖和璟为代表的两种戏曲流派的尖锐对立。对此明人已有评论,以后一直引人注目,成为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然而,前人的评论多从创作理论入手,着眼于表层的“情”与“律”的矛盾,未能揭示出深层的审美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国以来“汤沈之争”研究综述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08年 第3期29卷 27-32页
作者:刘淑丽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明朝万历年间展开的以显祖为首的临川派与以璟为首的吴江派之争即"汤沈之争"是戏曲研究的一个热门的话题,自明中叶至建国后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场争论对戏曲创作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本文从论争双方关系、背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汤沈之争看冯梦龙的戏曲改编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0年 第4期31卷 50-54页
作者:魏城璧南京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 
明代是文人传奇的黄金年代,惟明中叶却出现了过于追求语言典雅、轻视音律的文人传奇作家,因而掀起了正音律,改编剧本的风气,成就了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争论之余也启发了著名的改编作家—冯梦龙,建立了一套兼重内容与演出的戏曲改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宗元视野下的汤沈之争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2年 第11期 80-84页
作者:李亦辉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明代万历时期的汤沈之争是戏剧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桩公案,学界对此曾有激烈的争论和深入的研究,但尚无研究者从宗元的视角对这一问题作整体观照,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所争论的问题并非一个全新的理论难题,而是对在元代后期就已然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评汤沈之争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1983年 第12期15卷 48-52页
作者:俞为民 
明代中叶,是我国戏曲史上传奇创作的繁荣时期。而就在这时,显祖和璟这两位戏曲家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即戏曲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以前大多数论者都认为汤沈之争的起因,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所引起的。他们认为,明代万历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雅俗结合的古典戏曲美学思潮
收藏 引用
《求是学刊》1992年 第2期19卷 84-88页
作者:杜卫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 
明中叶,显祖承李贽倡导的市民性浪漫美学之绪,主张戏曲以“言情”为本,提出了重才情、想象和创作个性的美学理论,与重音律、法度,轻才情的戏曲观形成了尖锐对立。作为一种戏曲美学观点的分歧,“汤沈之争”向戏曲理论家们提出了一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代戏曲论争中的显祖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6年 第8期 32-37页
作者:黄桂娥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戏剧系 
显祖的作品一直是赞誉与争议并存。在明代,显祖就亲身经历了一场争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进入清代以后,在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作用下,围绕着显祖作品的评价之争,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向更复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戏剧审美取向简论——对中国戏剧“雅”与“俗”关系的初步研究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1990年 第2期 36-41页
作者:杜隽 
精英文艺(或称高雅文艺)和通俗文艺是文艺的两类审美实体,高雅和通俗是文艺的两种审美取向。作为完成的文艺作品,精英文艺和通俗文艺多层次的审美取向分别投合于多层次的审美期待;而经过文艺批评的循环,文艺作品阅读主体的审美期待的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