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从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针对汽车追尾预警系统设计了多种方案的视觉、听觉人机信息界面,并对预警图标和预警声音进行了测试评价。在汽车驾驶模拟器上,对预警报警的效果进行了综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预警,能够起到较好的预警提示作用。
摘要:对公路汽车追尾预警系统进行了总体结构设计,把系统分为主控模块、超声波发射模块、超声波接收模块、温度测量模块、电源模块、报警显示模块和制动踏板传感器模块7大部分。从硬件的角度对各个模块进行了功能分析、器件的选型,并从软件设计的角度,对整个软件的流程进行了设计。
摘要:针对高速公路汽车追尾预警系统进行了总体结构设计,将系统分为主控模块、信息处理模块、电源模块、报警模块、制动模块、存储模块以及通信模块7个部分。从硬件的角度对各个模块进行了功能分析、器件的选型。最终从软件的角度,对整个流程进行了设计。设计该系统以期达到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体现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
摘要:为了有效解决汽车行驶中的动态测距问题,讨论汽车动态测距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利用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遇障碍物反射原理,以超声波探头为接口部件,AT89S8252单片机为核心,计算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并换算成对应的距离来实现动态测距,通过硬件设计实现自车和邻车之间距离的实时显示和非安全距离的声光报警。经软件编程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软硬件设计合理、抗干扰能力强、实时性良好、精确度较高。经过系统扩展和升级,以其较高的性价比可在不同的测距场合得到广泛应用。
摘要:汽车追尾和侧撞是交通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从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角度出发,设计了汽车防追尾和防侧撞安全系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遇到追尾和侧撞危险时,根据驾驶员有无避让动作,启动自动防御系统。
摘要:为解决汽车追尾问题,设计一种由DSP芯片控制的、防止汽车追尾的应急系统。本系统选择激光测距,并能根据各种情况的最低行车安全距离来判断是否要采取相应的制动措施。由于采用了DSP,跟以往的基于单片机的防止汽车追尾的应急系统相比,有更快的数据处理与反应速度,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
摘要:针对目前汽车追尾事件频发问题,提出一种防汽车车前和车后追尾的安全装置设计。该设计以高性能、低功耗的8位AVR微处理器ATmega 8L为核心,结合霍尔式车速传感器、激光雷达测距装置和MMA7260QT加速度传感器,能够兼顾车前和车后,摒弃以往设计中只考虑车前或车后单一性缺点,尤其适用于高速、夜晚或新手行车。
摘要:针对传统防汽车追尾控制方法的缺点,提出一种让本车"缓慢"降速的设计思路。采用模糊逻辑理论对汽车追尾控制器进行设计,根据输入输出模糊词集,定义其隶属度函数,采用面积重心法,得到智能化防汽车追尾控制器的曲面图。该方法不但能够有效防止汽车追尾,又能有效确保汽车及车上人员的安全。
摘要:研究防止汽车追尾优化识别问题,为解决防汽车追尾快速预报,传统方法在于精确计算安全距离,并未给出具体的控制力度,结合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理论,提出让汽车"缓慢"降速的解决方案,能有效解决防汽车追尾的控制力度问题。采用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设计汽车刹车力度控制规则表,进一步设计防汽车追尾控制器。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跟传统的纯模糊控制系统相比,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生成的曲面更加平滑,控制效果更好。并且具有自学习与自适应能力,能够自动生成并调整隶属度函数,提高了快速性和实时性,为汽车防追尾控制器设计提供了参考。
摘要:目的探究汽车追尾碰撞事故中,座椅头枕高度对乘员头颈部的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响应的影响。方法应用中国体征第50百分位男性头颈部生物力学模型和某款汽车头枕有限元模型,设置不同头枕高度的13组汽车追尾碰撞仿真试验,分析头部损伤指标HIC15、脑组织von Mises应力、颈部伤害指标Nkm和颈椎von Mises应力,并分别与头枕高度进行二维非线性拟合得到预测模型。结果全部头颈部损伤参数变化趋势一致,均为随头枕高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加,损伤参数最低值出现在头枕最高点与乘员头部最高点差值0~10 mm区间内。在头枕最高点低于乘员头部最高点30 mm以上时,乘员颈椎C1损伤风险最大,头枕最高点低于乘员头部最高点距离小于30 mm以及高于乘员头部最高点时,乘员颈椎C7损伤风险最大。结论汽车座椅头枕设计及乘员实际乘车时,应尽量使得头枕最高点与乘员头部最高点接近以降低乘员在汽车追尾碰撞中头颈部损伤风险。本研究量化评估了汽车座椅头枕高度对乘员头颈部的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影响,为汽车追尾碰撞中乘员损伤机理研究和座椅头枕安全防护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