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沙耆"
2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沙耆艺术杂感
收藏 引用
《新美术》1998年 第4期19卷 15-16页
作者:范景中 
艺术是一种不可言喻的东西,它们的创作者则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们有非凡的才华,却受到压抑;他们有神性的创世才能,却受到贫穷与孤独的磨砺;他们生不逢时,死后却荣誉纷至,辉耀青史.这种观念经过了浪漫主义的渲染,已经成了撰写艺术家传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沙耆的心理活动及其艺术创作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01年 第2期 70-75页
作者:严善錞广东深圳画院 
本文根据近年新发现的有关沙耆的作品及文献,分析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图像中心理的意义,为了解不为人熟知的沙耆的早年风格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还就沙耆的心理活动及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沙耆的艺术
收藏 引用
《美术》2001年 第4期 38-43,2页
作者: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是一种不可言喻的东西,它们的创作者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们有非凡的才华,却受到压抑;他们有神性的创世才能,却受到贫穷与孤独的磨砺;他们生不逢时,死后却荣誉纷至沓来,辉耀青史。这种观念经过浪漫主义的渲染,已经成了撰写艺术家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追根溯源:从师承关系看沙耆艺术风格的演变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15年 第3期 86-88,97-101页
作者:蒋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200444 
沙耆被誉为"中国的凡高",由于精神疾病,留学归来长期蛰居家乡鄞县村。他在获得相对自由创作的同时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隐者"。虽然晚年由相关部门为他举办过规格较高的油画展及研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沙耆的师学渊源与心理图像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1999年 第1期 80-83页
作者:曹意强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学部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月丁香花绽开在荒原春雨滋润着枯根记忆和欲望融为一片———艾略特《荒原》一古往今来,不论东西,艺术批评的角度不外乎有两种:一是观看者的角度;二是创作者的角度。在西方,18世纪晚期是一座分水岭;在此之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品格的艺术创造——读沙耆的画
收藏 引用
《新美术》1998年 第4期19卷 4-5页
作者:邵大箴 
不久前,我们一群人在北京聚会讨论吴大羽先生的艺术.吴冠中先生说,吴大羽艺术的长期被忽视、被埋没,在现代中国是一种应该引起我们深刻反省和深刻思考的现象,这现象可以称之为“吴大羽现象”.我们之所以用“现象”这个词来概括这类事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命的回眸与延伸——沙耆晚年油画作品赏析
收藏 引用
《新美术》1998年 第4期19卷 6-7,14页
作者:徐君萱 
沙耆先生的一生,由于其独特的经历与机遇,并随之而生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成就了他在艺术道路、艺术面貌上的非常规性和不可比性,特别是他晚年作品的形成,除了历史积累的因素以外,更是与他非同寻常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密切相关的.70年代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潮流与艺术价值——观沙耆油画有感
收藏 引用
《新美术》1998年 第4期19卷 11-14页
作者:严善錞 
沙耆这一名字对我来说,多少带有一点传奇的感觉.当我十多岁正式开始学画的时候,我就听一位少年宫的画友讲,他的书法老师孟海有一个堂弟,是一个非常杰出的画家,大概是仅有的一位与毕加索一起办过展览的中国画家.不过在那个时候,不要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向“写”的疯狂——读沙耆先生画感怀
收藏 引用
《新美术》1998年 第4期19卷 8-10页
作者:许江 
沙耆先生的画将要编印成集,我有幸先看到了大部分作品的照片.关于老的种种传说,久有耳闻;他的画作也在画刊上依稀读到,但这么多的画作照片按年代编排在一起,却还是第一次看到.读老的画,首先让我想到凡·高.在人类历史上,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粗狂的奔放之美——读沙耆静物画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19年 第8期 76-77页
作者:林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沙耆绘画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引起中国美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沙耆艺术人生及静物画作品的研究,来探索沙耆油画静物在中国美术史中的价值及可进一步挖掘的深度意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