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冷暖气候活动频繁,天气系统复杂多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平原广阔,人口密集,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6倍,居七大江河之首;同时,支流众多,水系复杂,又长期受黄河夺淮影响,洪涝旱灾害严重,严重地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客观上决定了淮河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摘要: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大多数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在我国境内,江河湖泊遍布,我国还拥有很长的海岸线,这一系列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我国降水时空变化大,洪涝旱灾害频繁。每逢春夏之交,由于海上季风的变化,会产生很多的台风,台风的移动,经过我国时,便会给我国带来强降水,很多时候,台风带来的强降水会引发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摘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人工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直接手段。这里从洪涝旱灾害特点、水利工程布局及巧妙利用自然资料等多角度探讨如何从中国及世界各国传统的治水中吸取绿色经验和精神实质,从而创造出节约资源、美化环境、投资少、效益大的绿色治水环境,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即人工自然)防御洪涝旱灾害,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得到较好的统一,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体现美学意识,来满足人类向往绿色、回归自然的心理渴求,遵循自然规律,达到绿色文化及绿色设计之要求。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