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济慈"
9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济慈诗歌艺术风格散论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 第2期 115-120页
作者:刘新民南京河海大学英语系 
济慈诗歌艺术风格散论刘新民济慈美学思想及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消极才能”论(NegativeCapability)。济慈在1817年12月21日写给弟弟乔治和托马斯的信中首次提出了这一理论。他写道:“有几件事在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济慈诗歌对想象艺术的建构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 第3期29卷 62-68页
作者:丛滋杭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 
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以其富于想象力的诗歌作品引人关注,并对后世诗人作家产生影响;然而济慈诗歌的想象艺术之本质究竟何在?他在诗作中是如何建构自己的想象世界的?从前的人们往往只是有所提及,却语焉不详。本文认为,济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济慈对闻一多的影响和闻一多对济慈的超越
收藏 引用
《学习与实践》2012年 第12期 110-117页
作者:李乐平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济慈对美之理念的追求,深深影响着闻一多。他追求诗之美的灵魂,亦追求诗之美的形体。而对诗之三美理论的提出,表明其对美的追求达到极端,这是对济慈诗学理论的超越。受济慈诗之优美音调,瑰丽色彩的艺术纯美影响,闻一多的诗作也体现济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李贺与济慈作品的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外国语》1994年 第2期17卷 62-65,48+80页
作者:朱徽 
李贺与济慈作品的艺术特色朱徽OnArtisticFeaturesoftheVersesbyLiHeandJohnKeats¥byZhuHuiAbstract:Thisessaycomparestwoyoungroma...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济慈“三颂”新论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 第2期27卷 226-236页
作者:傅修延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济慈的《希腊古瓮颂》、《夜莺颂》与《秋颂》为英国诗歌的不朽之作,本文对“三颂”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其依据是以往研究忽略了许多重要事实──古瓮功能为贮藏骨灰、夜莺后面有血腥故事、《秋颂》隐藏着诗人对名画的印象,等等。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济慈美学思想浅谈
收藏 引用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3期15卷 59-62,83页
作者:刘治良贵州大学外语系 
济慈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对诗歌理论的探索,一直在努力解决自己提出的美学理论问题,虽然他的美学思想一直处于一种希望逃离现实和承认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中。本论文拟从三个方面论述济慈的诗歌艺术:"天然接受力"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的寻找与失落——从济慈与王尔德的艺术结构谈起
收藏 引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 第4期17卷 86-91页
作者:赵凡 
之所以选择济慈和王尔德作本论题的对象,是因为他们与"美"文学有着特殊的关系:第一,尽管西方文学、尤其英国文学向有尚美传统,象济慈这样典型的纯美诗人,如王尔德一般身体力行、为"美"大声疾呼的作家却极少见,第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济慈的“客体感受力”说与现代诗歌美学的关系初探
收藏 引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 第4期 61-67页
作者:章燕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不仅写出了许多受到后人称颂的、充满着美与情的诗篇,而且提出了不少十分重要的诗歌美学理论,“客体感受力”便是其中之一。这个理论从三个方面开辟了诗歌美学研究的新领域,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人·匠人·洋化·归化——评屠岸先生译著《济慈诗选》
收藏 引用
《中国翻译》2002年 第5期23卷 82-83页
作者:李永毅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100875 
翻译是遗憾的艺术,诗歌的翻译是残酷的艺术。诗是语言的极致,却又似乎离语言最远。诗的内涵最飘忽不定,诗的语言携带的踪迹最多,要把一首诗对母语读者唤起的整体感觉用源于另一种文化的语言重新呈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济慈诗歌美之形态——幻觉美浅析
收藏 引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 第S1期28卷 88-91页
作者:喇敏学西北民族学院外语系甘肃兰州730030 
济慈是 19世纪初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本文通过对济慈咏叹诗形态的探讨 ,从诗人选材、想象、意境、幻美境界入手 ,分析了其诗歌所具有的幻觉美。同时 ,探讨了这种以理想为基础的幻觉美的形态特质以及其独特的艺术性对读者产生的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