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清代康熙"
2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晓字学者所书”的精写刻字书——清代康熙年刊刻“一隅草堂”版《汗简》赏鉴
收藏 引用
《荣宝斋》2021年 第3期 224-237页
作者:张啸东国艺术研究院 
我们把历代碑刻、阁帖,笼统界定作古代文字与法书的复制与保存的重要形式之一,大概不会有太多的异议。但是如果我们说古代图书的重要流传形式之一——版刻中的"精写刻本",也是古代文字与法书的重要载体,其中保存有大量可资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康熙朝翰林重臣 董其昌再传弟子——清代王鸿绪端石龙云纹《米芾蜀素帖》铭文盒砚
收藏 引用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4年 第10期 66-68页
作者:许登云浙江海宁 
癸卯已去,玉兔回宫,甲辰新至,金龙驾临。在举国欢庆喜迎龙年之际,余砚斋中又喜添清代王鸿绪铭文盒砚,可谓双喜临门,人生快事也。呈倒卵形,裸砚长17厘米,宽11.6厘米,高1.5厘米(盒长18厘米,宽13厘米,高4.2厘米)。砚一上手,自觉非等闲之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时空交错与叠加叙事论清代杂剧《惜花报》的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22年 第3期 68-70页
作者:张静防灾科技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清代康熙年间有一篇奇特的杂剧《惜花报》,这部杂剧是剧作家黄周星受同时代杭州文人王晫的邀请而作。王晫(1636?-),字丹麓,号木庵、松溪子,浙江钱塘人。他工于诗文,广交宾客,著有《今世说》《霞举堂集》及杂著多种。现实生活中的王晫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代宫廷铜版画探微
收藏 引用
《兰台世界(上旬)》2013年 第1期 91-92页
作者:蔡杰西安美术学院 
清代的铜版画融合了中西艺术特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18世纪,清代宫廷开始出现大量的做工精良的铜版画,开创了中国版画史上融入欧洲版画制作工艺的先例。清代宫廷铜版画始于清代康熙年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铁画融入芜湖城市景观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关村》2024年 第4期 120-121页
作者:赵丹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一、铁画现状(历史悠久易忽略)。铁画是芜湖本土的一种工艺美术作品,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技艺高超,既有国画水墨画之境,又有强烈的艺术立体感,黑白分明,苍劲凝重,被称为“巧夺万代所未有”。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刀竹风雅:嘉定竹刻的前世今生
收藏 引用
《创意设计源》2013年 第5期 64-72页
作者:陶继明上海市嘉定博物馆研究部 
嘉定竹刻是中华工艺美术史中的一枝奇葩,至今已有近五百余年历史。嘉定竹刻以刀为工具,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文、印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鲜明的原创性,作品蕴含有淡淡的书卷气和金石味,风雅绝俗,是历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国画艺术对陶瓷的作用
收藏 引用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年 第8期48卷 33-34页
作者:陈景川 
国画历史悠久,她在不断的成熟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为陶瓷艺术所借鉴,并将国画艺术移植到陶瓷上,使陶瓷艺术逐渐发扬光大。陶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陶瓷艺术的发展使陶瓷更加完美实用,更受到人们欢迎。只有这样,国画艺术才有可能转移到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五百罗汉图》的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南方文物》1994年 第3期 104-113页
作者:邹秀火 
试论《五百罗汉图》的艺术特色邹秀火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炎黄子孙曾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佛教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存在。庐山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康熙年间浙江画家许从龙所绘的《五百罗汉图》,其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慧心巧技——黄小玲釉下五彩陶瓷艺术欣赏
收藏 引用
《中国艺术》2022年 第2期 12-17页
作者:宁钢景德镇陶瓷大学 
现代醴陵釉下五彩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烧制成功的釉下三彩,由于它的出现晚于青花及釉里红,因此笔者目前认为这一技术的成功当建立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制造基础之上。但与景德镇的青花和釉里红技术相比,经过长期的技术改造与创新,现代醴陵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代皇室及其后裔书画
收藏 引用
《紫禁城》1990年 第5期 38-40页
作者:闪淑华北京艺术博物馆 
在北京艺术博物馆的诸多藏品中,有一批书画珍品,其中包括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宣统等皇帝的作品;也有出自慈禧皇太后以及成亲王、恭亲王、溥伒兄弟等的手笔。从这些书画作品中,可以使人们了解清代皇室及其後裔生活的一个侧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