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清代碑学"
3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碑学的肌理——薛龙春《二王以外:清代碑学的历史思考》书后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24年 第5期 186-187页
作者:陈硕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对于时下的艺术史研究者而言,不论如何评骘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流变,几乎都会承认,清代碑学是其中的重要转折点,以名家书迹为主导的既有脉络因此遭到了历史性的撼动。寻觅一些汉魏六朝铭刻作为书写范本的“学碑”,何以竟会发展为“碑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扬州书院教育对清代碑学崛起的推动
收藏 引用
《大学书法》2022年 第5期 123-127页
作者:李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诞生清代碑学思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条就是金石考据学的复兴,让北碑重现在世人眼前。学者从一开始的考据补史研究到研究篆学再演变为学习篆书,这都离不开乾嘉学派的学术思想指导。而其中乾嘉学派的分支——扬州学派的诞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郑簠隶书与清代碑学观念之演进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1年 第4期 56-60页
作者:薛龙春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 
郑簠是清初最著名的参与访碑活动并肆力学习汉碑的书法家.在当时,他获得众多知名文士的追捧,朱彝尊不仅认为郑氏八分之妙堪为其师,更将他视为本朝第一,[1]阎若璩则尊其为书坛『圣人』,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大儒并而列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包世臣《国朝书品》与清代碑学品评的转折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6年 第17期 77-79页
作者:金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包世臣作《国朝书品》论述清代书家,这种体例是渊源有自的。关于品第说,古已有之,追根溯源,最早的当是人物品第。其后南朝钟嵘的《诗品》、谢赫的《画品》、庾肩吾的《书品》,均以品第论述诗、书、画。唐李嗣真的《书品后》、张怀瓘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南京博物院“以碑破帖 尚古出新:清代碑学书法作品展”述略
收藏 引用
《艺术品》2021年 第2期 58-62,63-71页
作者:陈名生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 中国书法家协会 
庚子冬月十六日,南京博物院"以碑破帖尚古出新——清代碑学书法作品展(上辑)"在艺术馆的历代书法馆(第二十五号展厅)低调开幕。这是南京博物院首次大规模地展示清代碑学书法藏品,且三分之二以上的展品乃首次公开展出。我们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代碑学
收藏 引用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 第2期 86-91,94页
作者:朱以撒 
一书法艺术发展到清代,帖学在书坛占了主导地位。帖学相对于碑学,显得更加文雅清俊,韵致宛然,尤其自梁武帝起对于王羲之书风的推崇,历代帖学都须臾不可脱离王羲之的范本。它不仅为宫廷皇室、翰林书院的文人士大夫所仿效,并且在民间得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代碑学的历史成因
收藏 引用
《书画世界》1995年 第2期 3-7页
作者:马钦忠 
清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这个高峰期的鲜明特征便是碑学的崛起。由于把碑,包括金文、甲骨文相继引入书法创作,空前地扩大了书法的表现领域,构成了清代书法文化的盛景。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粗线条地勾勒这一盛景的形成。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熟”后“生”——清代碑学语境下的行草书风嬗变
收藏 引用
《中华书画家》2021年 第11期 100-103页
作者:王吉凯不详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至魏晋时期诸体齐备,其中尤以能体现文人情志意趣的行草书风在东晋登峰造极,马宗霍《书林藻鉴》称:"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1)以东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部清代碑学研究的精心之作——吴高歌《清代碑学研究》述评
收藏 引用
《中国书画》2020年 第2期 129-129页
作者:姚国瑾不详 
吴高歌博士新著《清代碑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5月版)是一部全面梳理清代碑学思想源流、学术背景和艺术主张的精心之作,宏博而深邃。其角度、其视野、其议论,以史学之眼光,以经学之矩规,探幽钩沉,射前人之覆,多有发微。首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铎、周亮工的文艺交往与清代书史“字体杂糅”现象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2年 第3期 130-148,F0003页
作者:薛龙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王铎与周亮工存在较为频繁的文艺交往,他们的书法创作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字体杂糅”。前者以楷书、隶书写篆籀结构,被时人称作“奇字”,后者则以篆隶书写楷书或行楷书结构,被王弘撰称为“以分为楷”。这两种创作模式在创作观念和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