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火箭技术"
3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十年磨一剑 甘苦寸心知——记火箭技术专家孙敬良
收藏 引用
《瞭望》1989年 第39期 21-22页
作者:张高鹏 
在中国,“长征四号”大型运载火箭已是家喻户晓了,1988年9月7日,它曾经把我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送上太空。然而,负责“长征四号”火箭工程的总设计师孙敬良,知之者恐怕为数不多。几十年来,他以严谨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利用火箭技术对大型油罐进行模拟地震试验
收藏 引用
《固体火箭技术1997年 第1期20卷 6-8页
作者:李兆民 王守范 魏英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100081 
利用火箭技术设计一种火箭激震装置,模拟地震波运动,其地震波主频率为2~10Hz,持续时间达3s,地面破坏状况相当于地震烈度7度。使用这种装置激震储存石油的大型油罐,可以检测储油罐的抗震性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壮国威扬军威振民心为己任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收藏 引用
《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 第10期3卷 93-94页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地处北京南城,既是我国最大的运载火箭设计、生产和试验的实体,也是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主要提供商,同时承担着我国战略和战术导弹的研制任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固体火箭技术》编委会主任侯晓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收藏 引用
《固体火箭技术2015年 第6期38卷 810-810页
作者:荣元昭 郭金海 
侯晓,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固体火箭技术》第五、六届编委会主任。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90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日拟将火箭技术转为民用
收藏 引用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1年 第8期 12-12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营造中国神箭的人们——记运载火箭专家谢光选和他的伙伴
收藏 引用
《瞭望》1989年 第36期 19-21页
作者:顾迈南 汤华 
1987年在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名单中,又出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谢光选。谢光选进入国际宇航界学术权威之列是当之无愧的。作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火箭技术专家,他曾经具体领导和参加了国家战略液体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特别是他作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通过研制长征一号火箭 中国掌握了多级火箭技水
收藏 引用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6年 第2期 I0002-I0003页
作者:韩厚健长征一号火箭总体设计室总体组 
“多级火箭技术”是发射卫星必须跨越的技术台阶。1965~1970年,中国通过研制长征一号火箭,掌握了这项曾被苏联、美国和法国垄断的“尖端技术”,登上了世界空间舞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发挥总体作用奉献航天事业——40 年来的北京宇航系统工程设计部
收藏 引用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1997年 第5期 7-12页
作者:董坚北京宇航系统工程设计部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宇航系统工程设计部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成长、发展、壮大,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必将不懈努力,继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攀登新高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钱学森、蒋英: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收藏 引用
《伴侣》2006年 第8期 34-35页
作者:放舟 释然 
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宿舍区一排老旧的红砖楼群中,有一座普通的小楼,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中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图片话航天
收藏 引用
《航天员》2009年 第5期 14-19页
第一枚探空火箭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上图)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