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该文针对海底火山喷发样液的提取 ,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形状记忆合金 (SMA)海底火山口热液采取器 ,实验结果表明 ,所设计样机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
摘要:为了实现深海热液pH值的长期原位探测,采用2种缓冲液对pH探测电极在海底进行原位自校正.利用Fluent软件对容积为10 mL的探头腔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为保证探头腔内的液体被冲洗干净,对腔体的主要结构参数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当入射半角为37°,长宽比为1.5时,探头腔内流体的总体流动趋势较理想,回流现象较少.为了实现自校正的功能,设计了一种利用2种缓冲液进行标定的流体控制系统.利用该流体控制系统,实验测试了pH=4.003和6.864的2种缓冲液在所设计的10 mL探头腔内相互冲洗的效果.结果表明,2种缓冲液的相互冲洗都可以在6 min内完成,从而证实了所设计的冲洗装置有实用价值.
摘要:研发了一套适合深海原位测量的4000 m级激光多普勒热液流速测量样机,该系统采用一体化整体集成式设计,系统由光源模块、光学模块和多普勒信号处理模块三部分组成,封装于L 500 mm×F 205 mm的耐压舱中形成一体化光学测量探头.提出了强本振型双光束激光多普勒测速光路,原理样机在实验室对模拟速度进行测量,测量范围0.01—10 m/s,流速测量分辨率为0.001 m/s,实验结果初步证明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的可行性.之后系统在青岛深海基地进行了耐压试验,系统在40 MPa高压下,获取信号正常.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进行了速度对比测量,在0.01—0.2 m/s的低速段,与声学多普勒流速仪进行对比,最大测量相对误差为–9.43%.在0.8—9.6 m/s的高速段,与喷咀标准流速系统进行对比,最大相对测量误差为–1.65%.样机系统在海南陵水进行了浅海试验,测试了样机系统随吊车下放到50 m水深的下降速度和在水深2 m处随船的拖拽速度,试验证明,样机系统在浅海环境中工作正常,获取速度信号正常.
摘要:对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的贵州铜仁坝黄剖面留茶坡组层状硅质岩和湖南张家界柑子坪剖面留茶坡组穹隆状硅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及Ge/Si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两种硅质岩的成因。层状硅质岩的SiO_2含量为96.06%~99.61%,穹窿状硅质岩的SiO_2含量为98.62%~99.56%,平均值为99.13%;其他元素含量很低,两者均为纯硅质岩。坝黄层状硅质岩的∑REE为20.14~248.56μg/g(平均100.62μg/g),Eu/Eu*值为0.90~1.10(平均1.06),无明显异常,Ge/Si值为0.13~0.98μmol/mol(平均0.50μmol/mol),Al_2O_3与∑REE明显正相关,表明硅质岩成分明显受陆源输入的控制。柑子坪穹隆状硅质岩的∑REE值低,为3.75~7.24μg/g(平均5.73μg/g),Ce/Ce*值为0.46~0.66(平均0.57),具负异常,Eu/Eu*值为2.28~11.07(平均4.60),具明显正异常,Ge/Si值为1.09~1.43μmol/mol(平均1.25μmol/mol),Al_2O_3与∑REE的相关性较差,表明硅质岩为海底热液成因。Al_2O_3与Ge/Si的相关性强弱也可以反映硅质岩的来源。结合古地理环境,推断层状硅质岩可能形成于盆地内部,而穹隆状硅质岩可能发育在台缘同生断裂处,因海底热液喷流而形成。以1μmol/mol作为Ge/Si的临界值可以为示踪硅质岩的物质来源提供新的思路。
摘要:化石沟铜矿位于阿尔金-祁连-柴北缘的交汇部位,区内侵入岩发育,中二叠世英云闪长斑岩与铜矿的关系最为密切,岩石绢英岩化、硅化等后期蚀变发育,部分交代作用强者转变为绢英岩。绢英岩具有高Si、Ba、LREE,低Al、Ti、Ca、Sr、Y和MREE的地球化学特征,运用Isocon图解法,经与原岩(英云闪长斑岩)对比,认为蚀变热液是富Si的,并带入大量SiO2,而CaO、Na2O、TiO2、MnO等明显迁出。岩石δ18^Ov-SMOW值(12.6‰~12.8‰)与原岩基本一致,表明参与蚀变的流体来源于岩浆后期热液,该热液类型可能在成矿作用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深海地质流体系统,如热液喷口和冷泉渗漏是了解地球海底环境的关键。流体化学为阐明这些生态系统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为了准确评估深海地质流的流体和气体的性质,精心设计的耐压流体采样器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深海地质流体研宂的重要设备。这里研发了一种新型流通式、耐压的流体取样器,该采样器能够进行四次独立采样(每次采样都有两个用于液体和气体分析的子样)。这款名为WHATS-3的新型采样器是WHATS系列采样器的新成员,也是之前WHATS-2采样器的一次重大升级,在样品数量、阀门操作时间、物理稳健性和易维护性方面都有改进。基于实验室的常规压力测试证明它适用于高达35 MPa的压力。新采样器在五个热液区进行了成功测试,两个在印度洋,三个在冲绳海槽(最大深度3300m)。Mg和主要离子的关系表现为双峰混合趋势,介于热液和海水之间,证明采集了高质最的流体样品。新研发的WHATS-3采样器均衡了采样能力、现场可用性和维护可行性三个方面,目前可作为深海地质流体系统有效研宂的最佳地质流体采样器之一。
摘要:为进一步分析云南宝山矿区锗煤的成矿地质环境,探求其内在规律及影响因素,对该区含锗煤采样并进行地球化学测试。其灰分与挥发分均与锗含量表现出正相关的特点,而灰分指数与锗含量则为负相关;锗含量与灰分中的K2O、Na2O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0.702、0.907;∑REE与锗含量呈正相关,δEu值和δCe值总体表现为负异常(<1);稀土分配模式图总体呈缓慢左倾的特点(HREE的相对富集),说明该区锗煤形成于碱性还原环境,还原性越强则越易形成锗的富集,而锗的活化、迁移则与当地的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摘要:湘西下列拉铅锌矿属于热液型层控金属矿床,为了得到其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从赋矿地层、构造及热液三个方面分析了矿区所在构造位置及断裂展布特征,矿化与围岩蚀变特征及矿体赋存特征。结论:矿体主要产于奥陶系下统南津关组易产生断层及节理裂隙和层间剥离破碎空间的卡西湖背斜轴由北北东转为北东向的弧形转折处,受到地层与构造的联合控制。
摘要:为了查明阿拉善左旗朱拉扎嘎金矿的成因,分析了研究区构造特征及赋矿地层特征,测试了356块样品的Au、Ag、As、Sb、Hg、Bi、Cu、Pb、Zn、W等十个元素,分析了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了不同裂隙物元素含量变化关系,同时对含金矿物的赋存状态及容矿岩石与围岩做了研究。研究结论:金矿物多数为晶隙金和裂隙金,金矿床与海西期花岗岩浆热液活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主体成因类型应属岩浆热液蚀变岩型矿床。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