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焚香记"
1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浅谈昆曲《焚香记·阳告》的表演风格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20年 第2期 76-77页
作者:岳芃晖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近年来,随着传统剧目挖掘整理不断推进,一些濒临失传的全本戏或是折子戏有机会重现舞台,让戏迷们大呼过瘾。这些剧目既沉淀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精髓,体现出前辈艺术家、剧作家呕心沥血的艺术创作过程,又是青年一代对艺术发展规律、剧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名通质变 创意造言——川剧中王魁戏嬗变的描述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89年 第1期10卷 93-98页
作者:钟韬 
伫立中国戏曲发展的长河之岸,俯视众多熠熠生辉的古典剧目,顺时而下,变异流播,永葆其不衰的活力,人们不能不为戏曲艺术的强健生命力而叹服! 作为南戏之首的《王魁》戏文,其生命力竟长达八百余年,几乎与中国戏曲成型后的历史完全共时,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世界只一情——简论戏曲处理题材的方式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1992年 第4期 33-35页
作者:史雨泯 
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的处理题材的方式:小说渐变,戏剧激变;话剧写实,戏曲写意,它们的区别不在于对题材的选择,而在于对题材的处理。戏曲者,戏之曲也。曲是词余,词是诗余。词是诗的解放,曲是词的解放,这个解放过程,不断地增强着诗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艺术与传统道德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1年 第2期12卷 82-85页
作者:王寅明 
“高台教化”是宣扬传统道德的一大渠道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化艺术不够多样化,人们在工余之后,没有多样艺术欣赏品种可供选择,看戏就是主要要去的地方。戏曲几乎是一统天下的局面。戏曲的观众主要是广大农民与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活与艺术经验杂录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1989年 第3期 21-23页
作者:邓学莲 
“川蝴蝶”体会焦桂英的心境人们常说:“世上有戏上有。”举凡准确、鲜明、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无不来自演员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体悟。1959年我曾向胡漱芳同志学演《焚香记》,从中懂得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不论从思想修养或艺术修养来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个真正的“艺人”——怀念胡漱芳同志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1993年 第1期 53-55页
作者:席明真 
一颗曾经光芒闪烁的星星,在夜空中悄无声息地消失……一个曾经誉满川剧舞台的艺人,寂寞地离开人间……尽管说太空星殒、艺苑花残与人间的生、老、病、死皆属自然规律,人之常情,但遗嘱虽存,故人长逝,能不令生者戚戚于怀?特别是近年来,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南国“金童”——丁凡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1年 第4期 12-13页
他在人才济济的广东粤剧院,因具备不凡的艺术功力,脚踏实地的求学态度和热烈的爱戏精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继承与改革——川剧改革点滴体会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1989年 第5期 3-4页
作者:陈书舫 
川剧必须改革。这是肯定的。不但过去在改,现在也在改,而且将来还要改。改革的目的,在于发展。任何事物,如果没有新的接触,新的改变,新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必然日趋僵化,直至死亡。川剧同样如此,概莫例外。那么,川剧应当如何改革,才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谈张虹水袖的舞蹈语汇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2年 第6期 39-40页
作者:申戈中央戏剧学院 
梅花奖获得者、江苏省梆子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张虹曾经在亚洲传统戏剧国际研讨会上,以一出《打神告庙》,给中外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虹在这出戏中,除了声情并茂的声腔艺术之外,就是出色的水袖功夫。张虹的水袖在《打神告庙》(《焚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粤韵红梅”穗港两地获热捧
收藏 引用
《南国红豆》2017年 第2期 53-54页
作者:钟梓晴 
《粤韵红梅——陈韵红粤剧艺术专场》是陈韵红从艺38年来首个个人专场,由广州粤剧团近百名演职人员共同打造。专场群星荟萃,欧凯明、黎骏声、彭炽权等粤剧艺术名家,以及青年文武生李伟骢和陈韵红的爱徒陈韵玲、莫伟英、李钰淇等纷纷助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