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煤矿救援机器人系统运载车设计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概述了煤矿救援机器人系统运载车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要点,从运载车的车体设计、结构设计、关键部件设计、移动路径设计等方面探讨了煤矿救援机器人系统运载车的设计及应用开发前景。
摘要:针对矿井地貌环境的非结构性和复杂性,为了提高救灾机器人的越障能力和实际救援能力,分析了轮式救援机器人行走系统的力学系统原理,提出了机器人六轮行走机构的设计方案。六轮移动机器人采用电动推杆为升降系统提供动力;采用独立悬挂系统,减小了车身的倾斜和震动;采用集中控制-分布驱动方式,有利于运动机构性能的发挥;能够根据地形特征调整自己的底座结构,有很强的越障能力和对非结构化地形的适应能力。
摘要:为了实现煤矿灾害救援过程中指挥中心与伤员或者现场救灾人员的语音交互,设计了煤矿救援机器人的语音交互单元,并通过实验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实用性。该单元主要由光纤传输装置、语音控制电路、语音存储与录放电路和音频放大电路组成。
摘要:设计了一种以行星轮为特点的运动机构,通信系统采用5G技术的煤矿救援机器人;利用行星轮结构紧凑的大功率传动特点,可以提高煤矿救援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的垂直越障能力;利用5G网络,能快速传输机器人监测的视频、语音、所困矿工位置和障碍等信号,有助于救援人员及时了解井下情况并制定出科学的救援方案,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煤矿救援机器人研究现状,对救援机器人在煤矿井下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本安驱动条件下提升机器人动力性能是制约煤矿救援机器人实用化的关键,研究设计了基于液压合流的本安驱动系统,搭建了验证试验平台进行了在线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方法合理、可行,实现了本安条件下通过液压合流的方式进行功率合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煤矿救援机器人提供了理论及参考依据。
摘要:针对井下事故造成的通信系统瘫痪问题,通过研究救援通信网络的特性,提出了适合井下复杂环境运行的煤矿救援无线通信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将通信设备带入事故现场,借助合理有效的通信网络布放规则,将通信设备放置在安全、可靠的指定位置,旨在实现少人或无人环境中,井下煤矿救援机器人可将实时采集到的事故现场信息传输到地面指挥中心。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搭建的无线网络可以满足各种数据的传输需求。
摘要:通过对煤矿救援钢丝绳使用工况进行分析,自主设计并生产专利产品4V(0+18)30S-18 mm煤矿救援钢丝绳,钢丝绳公称强度1 770 MPa,实际破断拉力大于217 kN,按照客户要求的12倍安全系数达到要求。同时电缆和钢丝绳的复合设计打破了传统钢丝绳只能承载的观念,实现了钢丝绳既能承载,又能传输信号的双重功能,为煤矿救援用钢丝绳批量化生产指引了方向。
摘要:基于我国信息技术的革新创新,虚拟现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煤矿救援作为保障我国煤炭生产行业稳定、安全发展的关键,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实现对煤矿灾害的真实模拟,通过开展真实情境演练,提升救援人员综合能力。本文立足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现状,阐明煤矿救援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摘要:针对煤矿井下救援场景复杂、历史救援案例难以复盘、救援培训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基于某矿区既有技术设备情况、顶层规划煤矿灾害应急救援虚拟演练仿真系统技术要求及思路,对360°环幕系统、VR智能虚拟演练终端及其系统集成安装进行设计,研发了任意设置技术的场景设计软件和沉浸式模拟实战演练及考评软件,可实现任意设置灾区灾害场景及参数进行沉浸式模拟实战训练,并进行模拟救灾演练效果客观评价,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应急救援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结合煤矿救援的需求,通过研究红外成像系统技术、红外热成像仪外场精确测温技术和红外热成像硬件开发,研发出矿用本质安全型红外热成像仪。在应急救援中红外热成像仪可以帮助救护人员在灾区废墟或其周围定位遇险者的位置,同时也可用于日常工作巡检中,用来检测煤矿井下火源和事故隐患等。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