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爱情心理"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人的探寻与困惑——邹志安《爱情心理探索》系列小说漫议
收藏 引用
《小说评论》1990年 第4期 20-26页
作者:邢小利 
一邹志安创作的明显变化,大约是从《睡着的南鱼儿》开始的。那时是八五年。由于邹志安坚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加上作家对农村生活的熟稔,邹志安八五年以前的大部分作品生活气息还是比较浓郁的,他笔下的不少人物也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金笼鹦鹉暗传怨——谈《玉合记》中柳氏爱情心理的揭示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2年 第4期18卷 30-31页
作者:刘伟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传奇 玉合记 生动细腻地表现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的爱情心理和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唐传奇婚恋题材作品中文士的爱情心理
收藏 引用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 第1期11卷 87-89页
作者:徐守文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唐传奇婚恋题材作品叙写了一个个"凄婉欲绝"的爱情故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意义。这些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文士追慕风流、企盼爱情,却又摆脱不了封建礼教的劣根性,在情与理的矛盾中,他们最终放弃爱情。这种爱情心理成为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中国文学中的才子佳人模式
收藏 引用
《齐鲁学刊》1990年 第4期 9-14页
作者:张清华 
在当今中国人的心目中,“才子佳人”仍是一个充满罗曼色彩和迷人魅力的字眼。不管它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如何被人们育意地嘲讽和批判,但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在我们心灵中深厚的积淀使得我们无法逐出或更变这种既成的模式,人们一面陶醉在这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惑之年的困惑与思考——从邹志安近作说起
收藏 引用
《小说评论》1989年 第3期 26-30页
作者:韩鲁华 
步入不惑之年的邹志安,突然脱离自己过去熟悉的创作运行轨道,闯入一个新的艺术天地。他不再去写,或者说不再主要去写“关中冷娃”、“小公马”式的社会结构情节小说,而将笔从社会本体转向人本体,从生活事件描述转向人们的情感心理剖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百合花》内在意蕴新解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1991年 第6期 146-148页
作者:李友益湖北省宜昌师专中文系 
1980年,茹志鹃在《我写<百合花>的经过》中说:“它实实在在是一篇没有爱情爱情牧歌。”我认为,作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之后,对自己作品作出的新判断,最终揭示了《百合花》成功的奥秘。它不仅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中国古代爱情诗创作的三次高潮
收藏 引用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 第4期27卷 36-44页
作者:杨新民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创作出现过三次高潮,即《诗经》《楚辞》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和晚唐五代。《诗经》的自然质朴,魏晋南北朝的崎靡林丽和晚唐五代的深挚凄惋——三个时代的爱情诗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它们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古代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还一个公正给克洛德
收藏 引用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5年 第2期13卷 96-98页
作者:刘向宏 
还一个公正给克洛德刘向宏《巴黎圣母院》这部浪漫主义文学巨著,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典型.其中的克洛德·孚洛诺一直被当作罪恶淫邪的封建宗教恶势力的代表出现在文学评论中,他作为爱斯梅拉达的陪衬,揭示作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视野中的中西方爱情喜剧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1999年 第1期 12-15页
作者:黄振林 
爱情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富诗意和魅力的生活内容,喜剧是体现人类高度智慧的艺术形式。内容和载体完美结合的爱情喜剧,是不同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生动写照,体现出不同民族丰富的文化蕴含。本文拟以中国古典戏曲和英国莎士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汤显祖和杜丽娘——兼论中国古典知识分子的人格倒错现象
收藏 引用
《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 第6期 62-68页
作者:徐保卫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一人们一直习惯于把杜丽娘视为一个爱情描写的经典形象,这与我们从其他维度去发掘她的政治内涵与哲学内涵并不冲突.事实上,我们只有更多地了解杜丽娘形象的爱情意义,才能更多地更准确地把握这个形象所蕴含的其他意义,以及更重要地,那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