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牡丹亭"
268 条 记 录,以下是51-60 订阅
视图:
排序:
牡丹亭下女儿香 闫平·刘曼文谈话录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06年 第19期 50-63页
作者:王静 
  刘曼文  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尽千帆皆过客 铅华洗尽是春红
收藏 引用
《大舞台》2024年 第2期 97-100页
作者:付聪河北人民出版社 
如果不是那一次偶然的聚会,如果不是那一曲《牡丹亭﹒寻梦》,也许我永远无缘结识艺术家张春红。那将是怎样的遗憾。那是在一个友人雅居的聚会,一身国风黑色轻纱长裙的张春红一出现就与众不同。朗诵散文诗《青衣》,先是舒缓、沉静的铺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青春版《牡丹亭》人文素质教育意义的分析
收藏 引用
《河南农业》2011年 第3X期 62-63页
作者:赵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一、青春版《牡丹亭》产生的时代背景当今,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面临着"断代""断层"的尴尬境地。时光流韵百年,"五四"以后的近一个世纪里,"断裂"传统和"引进"西方的文化复兴模式并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牡丹亭·遊园》的艺术特点
收藏 引用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4年 12卷 20-25页
作者:方步瀛 
牡丹亭》亦名《还魂记》,是我国明代大戏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古典戏剧名著。它一经问世便蜚声剧坛,被许多剧作家奉为圭臬,获得广大观众尤其是身受封建礼教压迫深重的妇女们的爱好,甚至有酷嗜这剧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杜甫文化影响的一瞥——以《牡丹亭》为中心的讨论
收藏 引用
《杜甫研究学刊》2013年 第2期 56-65页
作者:刘晓凤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610072 
闻一多先生称誉诗圣杜甫是"中国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道光彩照亮了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成长之路,照亮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之路。杜甫的诗歌及其人格精神已化入新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中国历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牡丹亭》的戏剧张力
收藏 引用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 第1期23卷 98-102页
作者:张倩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瑰宝,恰似一颗光华璀璨的钻石,每一面都闪射出夺目的光芒。本文着眼于作品的整体构思和情节设计,剖析了其中体现出的多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即戏剧的张力。而能否拥有适当的张力,是一出戏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应以"软件"征服观众--昆剧《牡丹亭》启示录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04年 第9期 78-79页
作者:阎琴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各个艺术门类都在做着用高科技手段来武装自己的尝试,戏曲也不例外.为了争取当代观众,不少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不惜动用巨额资金,在硬件上狠下功夫,利用数码科技对戏曲的表现形式进行大胆革新,对传统的东西大动手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牡丹亭》的悲情艺术分析——从冷色调词语及意象的重复谈起
收藏 引用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 第10期27卷 42-46页
作者:雷晓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学界对《牡丹亭》的悲剧性研究主要是从故事情节出发,探讨剧情的悲剧性,其中不乏争议。文章借鉴希利斯.米勒的重复理论,着眼于《牡丹亭》剧本,考察汤显祖写作时重复使用的"寒"、"冷"等词语以及所营造出的寒冷、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自·牡丹亭》当代艺术展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开幕
收藏 引用
《现代苏州》2016年 第18期 18-19页
日前,“自·牡丹亭——当代艺术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拉开帷幕,为期3个月的展览将重新审视昆曲这种古老却持久的艺术形态,并将通过当代艺术视角,追寻传统昆曲独特的文化身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梅园唱彻牡丹亭
收藏 引用
《人物》2016年 第7期 140-143页
作者:万伯翱 
3月30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艺术掌门人梅葆玖突然病重住进协和医院时,我脑海中即浮现:我们60多年前在金鱼胡同和平餐厅相识的一幕——那儿是青年梅葆玖经常出入的地方,他喜欢驾驶着自己酷爱、北京城当时罕见的进口大摩托车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