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物"
20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感知的演绎:“”在中国电影中的美学机制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 第2期 49-56页
作者:王文君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 
本文从电影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中国电影的美学机制,认为“”是感知的影像化演绎。“”的主体性浮现及其所引发的“情感”演绎,为中国电影理论的范式建构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挪移―阐释”的理论困境中发掘“”的可能路径。其中自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至境: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话语体系的构成及阐释
收藏 引用
《艺术传播研究》2025年 第2期 4-12页
作者:王韶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创作话语体系之构成的主干是:以为始,以境为终。这表现为:在创作的历史演进中,话语由关注“”转向关注“人”,进而达于对“人”“”合一之“境”的深入探讨;在创作活动的过程方面,话语关注艺术因感而作的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的意义的生成
收藏 引用
《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 第3期 18-22页
作者:凌继尧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210096 
本文通过考察器形式的演进,论述鲍德里亚所提出的的意义得以生成的原因;指出消费者与的关系的嬗变是的意义生成的土壤,而工业设计则为的意义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手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作品的产生与性的开显——海德格尔论艺术作品与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9年 第6期37卷 21-27,67页
作者:高佳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一贯探讨存在者本性的道路,即从艺术作品到的路径。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因素是不可缺少的,理解艺术之本质首先必须把艺术作品的因素收入眼帘,但是在艺术作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与艺术
收藏 引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 51-60页
作者:成穷四川大学哲学系四川成都610064 
在创作的冲动、表达、成果乃至评价的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自然的深度介入。自然美扎根在生态系统中,而艺术美虽也离不开自然的参与,却主要落在人的自由的领域内。这是两种不可替代的美,扬此抑彼或厚此薄彼都是不可取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体无完肤:与博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6年 第6期133卷 133-138页
作者:彭兆荣四川美术学院艺术遗产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 
艺术与博馆的关系由来已久。在今天所谓的"博馆时代",艺术与博馆的缘分被越拉越近。艺术的展示成为艺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成为一种新的话语。然而,中、西方在、博馆、博学方面的表述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的构成及其空间表征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2012年 第8期44卷 55-61页
作者:杨庆峰上海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44 
作为对象构成前提的时间—空间统一体并不是现成的,而是人类认识生成的结果,是传统引导和理性论证的结果。时间—空间统一体的概念只有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才形成比较严格的规定:基于辩证法的互相限制的关系,即表现为内与外的对立上。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的转向:混合媒介艺术的语言嬗变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23年 第8期 83-90页
作者:张天佐海南师范大学 
当代社会处在一个“”的时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态性和奇观性,工业化与技术化下的具有了无限延伸的意蕴,它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时代中的哲学、艺术、文化与生活的发生。已不再是人的“他者”,转而成为人的镜像、人的延伸,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之守护——对这个时代中“”的思考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5期48卷 120-126页
作者:孙斌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33 
本文试图对这个时代中“”的状况进行一个考察。首先从消费的层面切入。消费一方面使得上手之变成现成在手之,另一方面使得实用性被主题化。作为结果,被归结到实用性。接着将这一问题追问至概念对的把握,这种把握在于主体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无为之”与“有罪的风景”——论阿曼多绘画里的世界与历史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2023年 第8期 152-159页
作者:赵静蓉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阿曼多是二战后荷兰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现代的“文艺复兴人”。在阿曼多所从事的所有艺术活动中,绘画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他擅长画,但与荷兰传统艺术意义上的静画不同,他主张的“质性”应当自主呈现,拒绝艺术家霸权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