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王伯敏"
5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艺术创造与慧悟价值——中国美术史研究答问
收藏 引用
《新美术》1990年 第4期11卷 4-9页
作者:王伯敏 
四月,杭州还是多雨。这天,风又大,来到我家的倒不是美术史论系的本科生,而是国画系、油画系的几位同学。因为早有所约,我安排时间接待了他(她)们。他(她)们说:对美术史学习很有兴趣,可是将近毕业,还没有听过我讲课。想提一然问题要我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白银世界三斗墨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06年 第1期 71-72页
作者:王伯敏中国美术学院 
晚明吴澜先撰《赏心乐事五则》,内一节谈到了雪,他说:“天工翦水,宇宙飘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平铺,匀地;洞窗辉映,明也;宜长松修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笔饱蘸水墨 绘出山川大气──《沈亮画集》
收藏 引用
《中国美术》1996年 第5期 18-19页
作者:王伯敏 
大笔饱蘸水墨绘出山川大气──《沈亮画集》王伯敏20世纪末叶,我国绘画正处于“竞走时期”。画家犹如运动健将在运动场上,各逞其能,各行其道。画家沈亮先生的绘画,致力于竞走中,故其所作,从构思到用笔落墨,都在图新求变,别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师恩难忘“半唐斋”——痛悼王伯敏先生
收藏 引用
《美术》2014年 第3期 118-119页
作者:朱琦文化部外联局 
也许是心灵的感应,正当我驱车慢行在北三环上,心里想着今年春节还能否顺利看到王伯敏先生时,噩耗随之而来,先生的长孙王赓来电告称,他老人家已于1小时前(2013年12月29日19时50分)溘然长逝!这令我感到惊悚,继而伤痛不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水阔山遥翰墨香--谈王伯敏先生的绘画艺术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3年 第11期 70-73页
作者:朱琦中国美术学院 
近年来,以研究中国美术史享誉海内外的王伯敏先生又以他的“余事”深深吸引着艺术圈内外人士的眼光。王伯敏先生的“余事”,是指在读书、治史之余吟诗、作画。王老年轻时曾在上海美专学西画,深受该校学术自由风气的影响。后考入北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伯敏艺术史学馆
收藏 引用
《中华书画家》2018年 第2期 130-133页
作者:苟君 
浙江温岭市锦屏公园内,绿荫深处有一排白墙青瓦、融会传统风格的现代建筑群,这就是王伯敏艺术史学馆。一进入大厅,充裕、饱满的阳光透过大面积的玻璃天顶撒下来,让馆内空间明亮、通透。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占地145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略论王伯敏之美术史学建构
收藏 引用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 第2期4卷 37-39页
作者:李小汾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中国的美术史研究经过几代美术史家的努力在建国后才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王伯敏先生在继承这一研究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主要从美术史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史料的运用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建国后形成的美术史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近半唐斋王伯敏
收藏 引用
《收藏.拍卖》2009年 第10期 88-91页
作者:尹舒拉 
王伯敏先生是我的老师,当初我们相识时,王先生还不到花甲,而今年入耄耋,已经是八十六岁的老人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书画天长地久--记王伯敏先生“余事”
收藏 引用
《中华书画家》2021年 第3期 59-77页
作者:朱琦不详 
不知不觉间,王伯敏先生(1923-2013)去世已近八年了。八年前,在浙医一院的病榻上,他曾题赠个人画集予我云:"书画天长地久。"又题句:"一山一水,山重重,水淙淙;一卷书,一轴画,自抒怀,和其中。眉公曰,泣鬼神。"这让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壁上云山枕上诗——王伯敏书画集作品欣赏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22年 第6期 8-9页
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诗人、本刊创刊顾问王伯敏先生著作《壁上云山枕上诗——王伯敏书画集》不久前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王伯敏先生出经入史、著作宏富,以中国美术史研究独步当世,为学林公推巨擘。他游遍祖国名山大川,行万里路,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