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王小帅"
17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坚守精神的流浪--王小帅访谈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0年 第4期 95-100页
作者:王小帅 刘小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刘:您1994年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冬春的日子》,这样算来您拍电影也差不多20年了。您不算一个特别高产的导演,基本每两年一部。现在《日照重庆》也差不多已经完成了,回过头来看,您是否还能想起来最开始做《冬春的日子》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坚持对应内心的自我表达--王小帅访谈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2年 第4期 49-52页
作者:王小帅 刘小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刘:前段时间看完《我11》,又把《青红》找出来看了一遍,发现很多细节特别有连贯性,包括结尾的设置,谢觉红也带有很强的青红的影子。《青红》讲的是20世纪80年代知青的孩子长大了、他们渴望回城的故事。《我11》的时间点是1975年底到197...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无语地反抗 王小帅谈《青红》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05年 第5期 50-55页
作者:王小帅 李韧本刊记者 
李:到底是你对于自己的童年记忆难以忘怀,还是客观上那个时期给我们国家留下一段很特殊的历史记忆,哪个原因促使你拍?王:纯粹童年记忆是另一个故事.关于贵阳我有三个剧本,从投资组合、时间跨度等各方面考虑,什么时间上最合适,就上哪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地久天长》:现实主义与东方美学的“平民史诗”——王小帅访谈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9年 第3期 45-50页
作者:王小帅 侯克明 文静不详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地久天长》故事跨越30余年,刻画了大时代背景下命运起伏的一代工人群像。本次访谈围绕多时空交叠的叙事策略、平民史诗片的群像塑造、中国故事与东方情感以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希冀为中国平民史诗片的创作提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闯入者》:无从救赎的后文革记忆--王小帅访谈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5年 第3期 98-102页
作者:王小帅 赛人 
漂流、救赎与闯入赛人(以下简称"赛"):我听在海外看过《闯入者》的人说,这部影片有些改动。王小帅(以下简称"王"):国内公映的版本比在威尼斯电影节放的那版短了9分钟,删去了一些有缺陷的内容,调整了两三个段落的顺序,否则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努力发掘压力下的动力让内容创作之路更多元——对话著名导演王小帅
收藏 引用
《现代视听》2022年 第5期 62-65页
作者:王小帅 梁颐不详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传媒系 
王小帅是中国内地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曾多次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等国际A类电影节。其中,电影《地久天长》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摘得最佳男女主演两座银熊奖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小帅访谈:电影必将多元化多层次
收藏 引用
《大众电影》2012年 第8期 34-36页
作者:王小帅 罗雨田 
其实无视导演的个性,无视创作的良心,那是真正无视观众的需求,这是我不能接受的。连阴数天的北京终于露出太阳。上午九点,王小帅在他的工作室接受记者的采访。窗外的阳光照进屋子里很温暖,王小帅沏上一壶茶,点上一支烟。"很少这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小帅:我要坚持自己的态度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06年 第5期 35-37页
作者:王小帅(受访) 李琳(访问)不详 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7 
李:您最早的两部影片《冬春的日子》(1993)、《极度寒冷》(1995),更多地是在讲述处于边缘化的人生状态,是自我精神化的影片,当时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想过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左右”相合以为爱--王小帅访谈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08年 第3期 67-71页
作者:王小帅(受访) 刘小磊(访问)不详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博士生 
刘:听说这部电影是您在《南方周末》看到的一个报道,您看完这篇报道后,用1/8秒就决定拍摄这个题材。这部影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备的?前后完成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小帅电影中的底层空间与平民历史
收藏 引用
《电影文学》2011年 第22期 43-44页
作者:裴和平武汉大学 
王小帅作为第六代导演群体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电影集中地体现了第六代导演的价值取向与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忠实地实践了巴赞的电影纪实美学思想,采用强烈的纪实手法,真实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的底层空间,描述了当下社会的平民历史,丰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