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王时敏"
194 条 记 录,以下是91-100 订阅
视图:
排序:
传统艺术的根源之地——杂谈南京的绘画及其它
收藏 引用
《收藏与投资》2015年 第6期6卷 94-99页
作者:陈传席 
为了弄清中国文化的走向问题,十几年前,我认真地阅读过土壤学、植物学、气象学以及水利方面的书(以史为主)。知道由于风沙东侵,尤其是西安成为都城后,为了建都,大量砍伐森林,挡不住风沙,土质变坏,水土流失,导致生活居住条件变劣,导致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渔帆浦浦带烟收 吴历书画交游散考
收藏 引用
《紫禁城》2019年 第9期 148-159页
作者:魏崴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 
作为“清六家”之一的吴历(一六三二年~一七一八年),在诗、书、画、琴等领域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一生交游广泛,明亡之前,吴历曾随王时敏学习绘画,并与许之渐、唐宇昭、陈帆、宋琬等书画收藏家交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因“心”造境,超以象外——林茵访谈录
收藏 引用
《中华儿女(海外版)(书画名家)》2013年 第11期 66-73页
作者:林茵 山己中国艺术研究院 
我希望表现一些不要太多修饰,比较单纯的意象,我也会画牡丹,画荷花,但路边不知名的小草杂花更能打动我,它们拥有不知名的美感……SHMJ:你为什么选择了"花鸟画"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你生活的地域—岭南有关吗?广东气候宜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初“四王”阐释的“仿古”含义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1995年 第2期9卷 46-54页
作者:王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清初“四王”阐释的“仿古”含义王焱清初时的王时敏(1592—1680)、王鉴(1598—1677)、王(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在中国画史上被合称为“四王”。对于四王艺术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融宋入元南宗正脉——王鉴绘画艺术略论
收藏 引用
《收藏.拍卖》2013年 第11期 76-79页
作者:单国霖上海博物馆 
清初画坛,既有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为代表的摹古画派;有以“四僧”(弘仁、髡残、朱耷、原济)为代表的个性画派,此外还有龚贤、邹蔷、樊圻、吴宏、叶欣等为代表的金陵画派、蓝瑛的武林派、罗牧的江西派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代“四王”山水画风艺术再论
收藏 引用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 第3期15卷 112-113页
作者:赵运虎河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河南新乡453002 
在清代的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无不与'四王'联系在一起,四王为王时敏(1592-1680)、王鉴(1 598-1617)、王 (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四人的合称,他们在绘画上以前代大师的遗法为准绳,有清晰的师承轨迹,在笔墨上以功力见胜,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鉴的书画艺术及其作品鉴定
收藏 引用
《紫禁城》2004年 第2期 107-114页
作者:单国霖 
单国霖、单国强二先生,孪生兄弟,均为古书画研究员。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上海市,同上小学、中学,1965年同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其后,单国霖先生奉职于上海博物馆,先后任书画部副主任、主任;单国强先生则分配至北京故宫博物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后二王“仿古”的本体回归
收藏 引用
《书画艺术》2009年 第4期 22-26页
作者:盛诗澜无锡市书法家协会 无锡博物院 
在后二王对前二王的继承中,“从始与成的角度着眼”.由王时敏到王原祁、由王鉴到王翠,“恰可达成四王内部的两个不同体系”。前者偏向于表现艺术的精神性内容,从而直接导致了形式语言的抽象性;后者则更专注于表现绘画的本体性内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摹古”毁画不倦 市场拒迎“老古董”
收藏 引用
《收藏与投资》2015年 第2期6卷 136-139页
作者:隋林华 
当今画坛关于传统与创新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并不成熟的中国画界出现了很多对于"传统与创新"的误解。其中一种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涌现出了一批以临摹古画或以传统题材为创作题材的群体,他们以坚持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金陵’94秋季书画陶艺精品拍卖会
收藏 引用
《收藏家》1994年 第4期 46-48页
作者:钟山 
南京王朝文化艺术公司继今年五月在宜兴陶艺节上首开江苏省书画拍卖先河之后,金秋十月,又将在六朝故都南京再次开槌。此次拍卖因有江苏省文物总店加盟,将成为江苏省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艺术品拍卖活动。本次拍卖的作品征集得到江苏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