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王梵志诗"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王梵志诗的艺术性
收藏 引用
《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 第5期 129-134页
作者:高国藩南京大学中文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析王梵志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收藏 引用
《文教资料》2009年 第18期 19-20页
作者:仇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唐代继承魏晋以来通俗的优良传统,以生动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唐一派新风,成为唐代通俗派的先驱和代表。多将“贫困与富贵”、“生存与死亡”等社会性的命题,或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神色表情等生活化的事物进行对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王梵志诗“翻着袜法”的言语特征及其修辞功能
收藏 引用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 第1期40卷 100-105页
作者:彭慧郑州大学文学院 
王梵志诗是我国文学史上通俗的典型代表,以其“撰修劝善”“不浪虚谈”的思想内容和“不守经典,皆陈俗语”的艺术特征,受到后世的广泛关注。在现存的390首中,作者大量使用虚词、三音节词、俚俗语词及佛教语词等各类词汇,并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画中有话,平中见奇”——王梵志诗风新探(二)
收藏 引用
《大众文艺》2013年 第15期 37-38页
作者:刘传启乐山师范学院 
王梵志诗语言平实质朴而又不乏诙谐幽默,其在俗语的运用、譬喻对比的构拟以及白描手法的使用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从而为歌平添了诸多艺术魅力,显示出了人超凡脱俗的大智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挺出狭谷,放观天地的杰出僧——
收藏 引用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 第1期11卷 46-50页
作者:黄新亮 
僧人作如果限于内学的传扬,不能向世俗拓展的话,就永远只能在宗教狭谷中徘徊,在法门胡同里踯躅。他们的劳作就无法获得世人的认同,其艺术必将日趋枯竭。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以其众多的优作对僧的题材与主题作了再大的拓展,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代通俗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 第2期 154-166页
作者:谢思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本文对以王梵志诗和寒山为代表的唐代通俗进行了综合性的考查。作者认为,唐代通俗从封建社会既定等级制度和封建传统文化的边缘和缝隙中分化出来,与居于社会中心地位的传统文人及其背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相对抗,试图以说教的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圣·仙·佛(下)
收藏 引用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1998年 第1期9卷 40-45页
作者:徐克苏州市职业大学工商管理系 
世人说到仙,一般都是指才长相清奇绝尘,飘逸若仙而言,而李白又正是天赋这样的才长相。据唐代孟启《本事·高逸》载:“李太白初至京师(实为第二次应诏入京),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梵志诗中的悲剧--基于悲剧美学的理论
收藏 引用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 第3期14卷 84-89页
作者:黄炬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体现出了奥斯卡·尔德眼中的生活悲剧——毫无美感的,甚至是丑陋、鄙俗的人事。爱情永恒是人类的强烈愿望,人的这个本质力量幻灭在了他的中。用“消长”来解释个人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悲剧,相比古希腊人停留于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敦煌写卷王梵志诗中的“共用”修辞现象
收藏 引用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 第3期40卷 89-92页
作者:曹翔泰州学院人文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共用”修辞是一种言语组合的艺术,敦煌写卷王梵志诗中的“共用”修辞现象一直未能引起方家的重视。事实上前贤时彦对王梵志诗的误校、误释、误解,有些正是不明“共用”修辞所致。掌握“共用”修辞现象,不仅对阅读理解王梵志诗很重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古汉语词义研究札记
收藏 引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4期12卷 14-17,56页
作者:周俊勋 朱庆之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 
将中古汉语词语"貌哨"、"帀帀"、"空"纳入从东汉到宋的整个语料背景中考察,可知"貌哨"不是一般理解的描写容貌的词,而是表示态度的形容词;"帀帀"的词义不是"形容水沸腾的样子&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