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王骥德"
93 条 记 录,以下是71-80 订阅
视图:
排序:
白话文为何丧失了声音之美
收藏 引用
《作品》2015年 第2期 89-91页
作者:叶匡政香港《凤凰周刊》 信孚研究院 
这些年各地的音乐节和艺术节,多有专门的戏曲板块,如北京传统音乐节和上海国际艺术等。除上演常见的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外,还会挖掘一些并不常见的地方剧种,如浙江婺剧、湖北汉剧、晋剧、湘剧、滇剧等。这些年看戏的感受是,无论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文话旧录
收藏 引用
《文化艺术研究》1997年 第6期 10-12页
作者:顾锡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假声漫话
收藏 引用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 第3期21卷 100-103页
作者:乔新建 
假声,歌唱生理学称为声带边缘振动发出的声音。作为艺术嗓音的一部分,中外声乐界对假声的研究由来已久。值得玩味的是,这个课题常议常新,越议越深,正所谓“经日月而多变,传万人而常新。”为了推动假声研究的发展,对这个问题进行回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散曲本色三题
收藏 引用
《中国韵文学刊》1992年 第1期6卷 87-94页
作者:徐炼 
词曲同源而异流。元曲,在文字形式十分靠近宋词的条件下,始终持有自己卓荦而明朗的意态风骨而得以独立于诗史。其所以然者,殊非片言所可尽。本文只是简略讨论一下曲之为曲的几个显要元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蒋星煜的《西厢记》版本研究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08年 第2期 250-260页
作者:陆丽娟上海艺术研究所 
考证、研究《西厢记》版本的专家学者蒋星煜先生,从建国前伊始,已在这个领域潜心钻研、耕耘驰骋逾半个多世纪。他研究、考证《西厢记》版本是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深入挖掘,历经数十年而不懈怠,出版了《明刊本〈西厢记〉研究》(1984年获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李渔声律观评析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04年 第1期 171-181页
作者:吴瑞霞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李渔的戏剧理论问世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他坚持"独先结构",而不"首重音律"的主张,又由于他自称"究竟于声音之道未尝尽解",戏曲学者少有研究李渔声律理论的。有的学者涉及到这一领域,也认为他的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戏剧美学的复活与重建——评姚文放《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
收藏 引用
《广东艺术》1999年 第4期 48-50页
作者:单世联 
传统中国的审美理想,历来有尚古之风。启示中国人文自觉的孔子认定,“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既是渊源深厚的自得流露,也是历史退化的自我警醒,率先表达了、也规范了中国人的向往和遗憾。在文学艺术上,周室礼乐,先秦诗骚,汉魏古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戏曲语言的魅力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06年 第2期 95-108页
作者:张雪涛安徽省宿州学院中文系 
戏曲是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诗、乐、舞一体化的综合艺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听众以尽量多的信息,以较大的心灵震撼,就必须运用言少意丰、具有一定魅力的语言。语言在中国戏曲中举足轻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衬字
收藏 引用
《中国韵文学刊》1992年 第1期6卷 78-86页
作者:羊春秋 
衬字,也叫“垫字”或“衬垫字”,是曲在定格以外增加的字。衬字的作用,在于调节句法,畅通文情,增加曲句的声情色彩;在于把死句变活,把艰深的词句口语化,听起来更加悦耳,更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在于更好地表现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和性格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梦释戏的理论意义与美学价值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04年 第2期 41-52页
作者:郑传寅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我国古代戏曲中以梦境为描写对象的剧作相当多,不少戏曲名著都有梦境描写,关汉卿、马致远、汤显祖都是写梦的大手笔。提起梦与文艺创作的关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弗洛伊。实际上,只要注意一下我国古代的戏曲批评就不难发现,汤显祖、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