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现代主体"
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电影人物的肖像化描绘:一种现代性的主体逻辑及他者寓言
收藏 引用
《电影评介》2024年 第7期 32-37页
作者:郭琳媛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电影形象和肖像绘画在多个方面都具有相似性,肖像式的人物镜头在指涉性和非指涉性之间形成丰富的变化和组合,从而脱离单纯的现实模仿范畴,而在肖像化的形式中进入强调现实性和实用性的世俗状态时变为一种自我指涉的符号。电影作品对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普遍性主体的危机:从艺术展示空间到技术环境
收藏 引用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23年 第4期 63-70页
作者:张钟萄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20世纪以来,艺术中的许多更新都与有关“主体”的看法具有潜在的关联性。批判性的艺术家通过围绕主体的建构过程,将主体问题与艺术的展示、创作、观看、阐释和接受等过程相关联,继而将对主体的反思与批判融入到对艺术的更新中。21世纪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攀登者》:“国家”的显影与当代史的回收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9年 第6期 51-53页
作者: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攀登者》是一部商业类型与主流价值相结合的电影,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中国攀登队先后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实现了双重文化意义。一是把爱国主义、国家情怀融入商业类型片中,在商业片的结构中传播主流价值;二是从现代的角度重新讲述2...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莫言文学与“1980年代”——以《红高粱家族》为方法的研讨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年 第9期 171-180页
作者:王金胜青岛大学文学院266071 
莫言文学的形成与198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结构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关联。1980年代的文化意识、文学观念及深层知识型转换,塑造了莫言的人性观、文学观及其小说的独特思想与美学形态。作家通过与1980年代的融通、碰撞,借助多种思想和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郭沫若译《鲁拜集》的“是”字句综论
收藏 引用
现代中文学刊》2022年 第6期 59-65页
作者:吴彦 咸立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我是”句型是“《女神》时期”最能体现郭沫若语言特色的表达形式;《鲁拜集》则是郭沫若文学翻译中最早最典型地运用“我是”句型的译诗集。《鲁拜集》汉译本中,最频繁地使用“是”字句且用法最丰富的就是郭沫若译本。“是”字句带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作为“图像”的现代报纸:新闻学基体的历史性转换
收藏 引用
《新闻大学》2021年 第3期 1-15,117页
作者:孙藜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2000721 
从新闻学基体演化的角度重思19世纪中后期电子与印刷的遭逢与转化,可为数字媒介时代新闻学范式重构提供历史理解。"现代主体"与"世界图像"作为印刷现代性知识实践的"基体",被电子媒介带入瞬时疾速和全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下影视剧创作与文化症候
收藏 引用
《文化发展论丛》2017年 第1期 219-229页
作者:张慧瑜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 
随着影视产业化改革,电影、电视剧不仅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热点,而且成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承担者。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崛起,影视剧也开始发挥重要的文化功能。本文从主流电影、青春题材影视剧、新的中国故事三个角度来呈现影视创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观察者的观察者——评唐宏峰《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1872-1911)》
收藏 引用
《艺术广角》2023年 第3期 130-136页
作者:高逸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唐宏峰的专著《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1872-1911)》于2022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通过对印刷、幻灯、摄影、电影、文学等材料的挖掘,将发生在清末民初的视觉转变编织进中国现代性的发轫当中,刻画了在现代性的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呈现诗学视角下的《大地麻木》解读
收藏 引用
《海外英语》2023年 第10期 188-190页
作者:汤慕可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大地麻木》是桂冠诗人特德·休斯(Ted Hughes)于1979年出版的诗集。在诗集中,诗人休斯以冷静、真实的笔触揭示了现代语境下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人、人与世界,生命与死亡之间隐秘而又复杂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对现代语境下人类命运和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