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玺印"
19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流散的清代皇室寿山石玺印辨析
收藏 引用
《艺术市场》2025年 第2期 46-51页
作者:董胤不详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珍贵文物遭到掠夺而流散海外,其中就包括象征和代表清代皇权、玺印制度、皇室品位与修养的玺印。而寿山石作为玺印的主要材之一,就有相当数量的重要玺印流失海外,对其加以研究和分析,对丰富和弥补清代皇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玺印流风的当代意义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7年 第6期 54-55页
作者:尹海龙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创作部 西泠印社 
战国玺印一向以风格多样称著学史,其风格的形成除了缘于地域书风外,大多得益于创作(制作)过程中章法的匠心独运、分朱布白的巧妙变化及形制的多样性等。得天独厚的章法布局是后来秦汉及流派所无法比拟的。简单地将古玺印的流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顺治皇帝御用玺印
收藏 引用
《文物》2011年 第10期 89-96页
作者:郭福祥北京故宫博物院 
历朝历代的帝后玺印存世者寥寥无几,唯明清两朝有较多的遗存。特别是清代帝后玺印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除少数因战乱散失民间和海外,绝大部分现仍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为故宫博物院颇具特色的藏品类别,是研究清代制度史、文化史、思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温古玺印——当代古玺印创作丛谈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2年 第11期 154-164页
作者:魏杰 杨帆 孔德帆 张崇高 王勇 赵明 周斌 
魏杰(陕西)我们知道,篆刻艺术传统不出两大系统,即战国、秦、汉系统和元、明、清以降的篆刻流派作品系统。就前者而言,学习篆刻则必须走过秦汉阶段,所谓'宗秦汉'正是这个意思。但是从秦汉过来的人往往在创作中又摆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古玺印创作的文化担当与审美品格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2年 第11期 151-153页
作者:杨锁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 
春秋战国的古玺印以难得的自然与天趣、超拔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近乎于童心的道体创作状态、类似于远古图腾的诡异与烂漫和多样化的审美取向成为了当代篆刻艺术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随着古玺印的大量出十和古文字研究的进展,使得当代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玺印特辑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2年 第11期 38-39页
编者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这一时期的文字,如百家争鸣的思想界、学术界一样,也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剧烈变动,六国都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先秦玺印作为这一时期文字的实物遗存之一,目前已经纳入到一个独立的类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晋系玺印汇编》评介
收藏 引用
《中国史研究动态》2021年 第2期 87-88页
作者:刘大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 
文字是古文字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吴振武教授指出:"传世和出土古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发展、职官制度、地理沿革、姓氏状况等问题的一份重要资料。"(《〈古文编〉校订》,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前言",第3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分寸之间:古玺印与度量衡关系述论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 第2期38卷 117-125页
作者:何兆泉中国计量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中国玺印是"艺术之器",更是"制度之器"。度量衡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度之法",对玺印制度规范起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古玺印自汉代以来逐渐改变"尊卑共之"的先秦旧制,建立起"惟以式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出土玺印看商周秦汉常见钮式设计的演变
收藏 引用
《装饰》2006年 第2期 14-15页
作者:陈道义苏州科技学院 
玺印是中国古代社会交接凭信的一种工具。之有钮,原本是为了钤盖时手捏方便。但随着雕铸技艺水平的逐步提高与社会用制度的不断完善,商周秦汉玺印中的常见钮式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品式和不同的风格,而且这些钮式设计的演变多有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隶定古文”及古玺印释文问题
收藏 引用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5期38卷 43-51页
作者:莫小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隶定古文"是古文字考释中的一种行为过程及其结果。隶定的对象主要是先秦各种文字,包括不同载体的图像形式。作为古文字考释的中间步骤,隶定有着不同的层次,加之文形态、用法上的复杂性,使隶定常常产生两种甚至多种结果。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