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生与死"
11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圆满合一:弘一法师绝笔《悲欣交集》中的生与死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4年 第7期 76-79页
作者:王之璇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 
作为近现代知名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是二十世纪我国一位全能艺术大师。书迹《悲欣交集》是其晚年圆寂之前的绝笔墨宝,析其理,四字和盘托出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欣喜自己往生离苦得乐的心境,“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与死——传统工艺的人类学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 第3期 84-88页
作者:李立新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在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中,除了对即将消失的传统工艺展开“抢救”“保护”这类“起死回生”的拯救之外,还应遵循工艺物种的自然规律,发现并关注新生和再生工艺的发生与存在及其积极意义。对传统工艺的研究要重视工艺文化的活力,尤其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与死间的花序
收藏 引用
《长篇小说选刊》2022年 第2期 80-211,F0002页
作者:谢络绎中国人民大学 
我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我不看此花时,此花与吾心同归于寂。1-1召唤1-1-1冬天的时候我遇到一位画家,他就好像是凭空冒出来的,在这之前,整个艺术圈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他已经年过半百,但毛发乌黑,鼻梁上松松垮垮架着眼镜,需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与死:托尔斯泰哲学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以早期作品为例)
收藏 引用
《俄罗斯文艺》2010年 第3期 12-19页
作者:C.A.尼科尔斯基 米慧俄罗斯科学院哲学院文化哲学所 北京师范大学 
1910年的一个秋夜,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伯爵最终实现了他预备了多年的、悲剧式的离家出走——离开人世。这不仅仅是对他心中早已成熟的想法“本该如此”的一种冒险式回答。离开,也是他与自我之间折磨了多年的、关于生与死的本质的对话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与死的维度:存在主义视域下的《毁灭》
收藏 引用
《俄罗斯文艺》2014年 第2期 43-49页
作者:王丽欣南开大学文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法捷耶夫的小说《毁灭》作为苏联文学的红色经典一度被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所淹没,伴着俄罗斯文学去政治化的呼声,《毁灭》因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被读者冷落。然而如果我们跳出政治意识形态的藩篱再读这部作品,小说却隐含着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场生与死的“炼金术”
收藏 引用
《长江文艺》2019年 第9期 90-97页
作者:苏也不详 
英国人马克·奎因是一个以大胆创新和挑战传统闻名世界的艺术家。作为英国当代艺术的核心成员之一,其作品包括了雕塑、装置和绘画。从血液、面包、鲜花,到大理石和不锈钢,奎因常常在艺术中利用这些人们意想不到的材料,以身体、遗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与死的思考——读《莎乐美》
收藏 引用
《电影文学》2009年 第21期 112-113页
作者:朱明淮阴师范学院外文系 
戏剧《莎乐美》字里行间充斥着残杀和死亡。先知,生的追随者,因向国王宣扬德而被囚,继而因拒绝莎乐美而被杀。莎乐美,死的崇拜者,因追求不成便向国王索要先知头颅,抱着头颅亲吻。生死相互纠缠又相互抗衡。王尔德通过《莎乐美》,以戏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波兰犹太人的“生与死”在底特律艺术研究会展出
收藏 引用
《世界美术》2009年 第2期 109-110页
出生在俄国的犹太摄影家维希尼克(1897—1990)曾带着相机,用4年时间穿行于东欧各国犹太居民区,拍下了五千多张照片,真实记录了1930年代犹太民族面临被希特勒赶尽杀绝的困境下波兰犹太人的生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版画的“旅行”:图像传播中的技术、文化与个体实践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23年 第12期 143-150页
作者:李晓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图像看来更为轻巧,它可以逾越疆界,到达想去的地方。一幅图像的能量并非出自自身,而是来自所属或代表的群族。——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引言“版画”名曰“画”,但在成为“大写的艺术”(Art)之前,它与画(painting)有着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个村庄的生与死——评《中国在梁庄》
收藏 引用
《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 第6期34卷 54-58页
作者:张新赞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近现代以来,乡村社会,"三农"问题,一直是知识分子揪心和焦虑的中心议题之一,相当一批人文社会学者以各种方式(学科)持续不断关注这些问题。在众多的凝视的目光中,文学从来不曾缺席。20多年前,梁鸿离开养育她的梁庄,今天,当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