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生死疲劳"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莫言小说的“中国经验”与艺术传达──以《生死疲劳》为中心的考察
收藏 引用
《扬子江(评论)》2014年 第5期 37-41页
作者:张洪波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有评论家将莫言成功问鼎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称为"一场仪式",因为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当代作家一直以来的深重"焦虑":即中国当代文学,因其特殊的表现题材与表达方式的选择,在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背景与评价体系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生死疲劳》的叙事艺术
收藏 引用
《百家评论》2016年 第2期 22-32页
作者:姚明月 张学军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生死疲劳》出版后,吸引了众多论者从民间立场、历史、宗教、轮回等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其研究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试图从形式批评的角度对《生死疲劳》的叙事艺术进行论析,以此来探究《生死疲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叙事圈套”下的荒诞——论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艺术
收藏 引用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4期29卷 103-108页
作者:王丽敏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生死疲劳》是莫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长篇巨著,他吸收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的叙事技巧在这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整部《生死疲劳》呈现了不同的叙事特征:一、古典的章回体小说结构,二、循环轮回的叙事模式,三、独特的叙事视角,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死疲劳》:莫言讲故事的民间写作
收藏 引用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2期32卷 128-132页
作者:关峰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莫言以旁观者的身份建构"差异",以疏离姿态呈现反抗意识和众声喧哗之势。《生死疲劳》的叙事出于民间立场,在疏离的意义上寄托了对于人性的观照。平行的参照空间的设置,用以审视和解构人类社会的逻辑。莫言得益于"因&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向土地与生命致敬——浅谈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叙述视角
收藏 引用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年 第2期28卷 50-52页
作者:万雪平 邹姣莲景德镇高专人文系江西景德镇333000 
本文试用叙事学中关于叙述视角方面的理论来解读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感受作家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其艺术和审美品格的独创性,并体会莫言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内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殊途同归的喧嚣与孤独——莫言的《生死疲劳》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主题呈现
收藏 引用
《考试(高考文科版)》2015年 第5期 88-89页
作者:齐金花江苏省扬州大学文学院 
比较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百年孤独》和我国作家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对喧嚣与孤独这对主题的呈现,从而更透彻地体会这两部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主题的技巧呈现喧嚣与孤独,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成为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月下那抹高贵的蓝——从蓝脸形象看《生死疲劳》的历史文化内涵
收藏 引用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 第3期35卷 68-69,94页
作者:孙子雅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生死疲劳》是莫言颇具集大成性质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小说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与农民进行了深入思考。小说最具代表性的农民形象就是蓝脸,基于对这个艺术典型的塑造,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农民对个体自由的渴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形式的复活:改写理论视角下的《生死疲劳》英译本
收藏 引用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 第1期41卷 74-76页
作者:张琦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经译者葛浩文译成英文后,得以在海外出版推广,并屡获奖项。该英译本表现了译者的个性化翻译。从改写理论视角来看,译者是在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的影响下,对原作进行改写。这一改写体现了翻译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与同学管谟业
收藏 引用
《中国人才》2013年 第01X期 52-56页
作者:朱向前解放军艺术学院副军级军事文艺研究所 
莫言,原名管谟业,作家,1978年入伍,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转业至地方报社工作。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我叫管谟业,也没写过啥,总参没人,让我顶替来了。"上个世纪20年代初,青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莫言的聊斋
收藏 引用
《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 第6期 61-68页
作者:杨匡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诺贝尔奖文学奖得主莫言的资源是多方面的。但他创作中的"魔幻""妄语",并非完全来自西方现代主义,恰恰更多的是来自中国民间,来自与中华古典文化传统的密切联系。本文以莫言得意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