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生物技术研究所"
21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科研人员研发防治棉花黄萎病新型纳米农药
收藏 引用
《农业科技与信息》2023年 第8期 26-26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智能设计与合成创新团队与国内高校合作,研发了一种用于棉花黄萎病防治的新型纳米农药,并解析了其增效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从头合成
收藏 引用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1年 第5期43卷 632-632页
作者:吴晓燕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2021年9月24日Science报道,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马延和研究员团队从头设计了11步主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淀粉合成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研究者采用了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玉米育种耐密性的遗传改良规律被揭示
收藏 引用
《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年 第17期 43-43页
《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阐析了现代育种过程中玉米的基因组选择与遗传改良规律,为加速玉米遗传改良与精准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技术开发
收藏 引用
《流程工业》2021年 第11期 11-11页
近期,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为设计组装新功能的生物系统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霍尼韦尔和伍德集团近日宣布联合推出整套技术包用于生产碳中和航空燃料;中国首套氦制冷氢液化系统研制成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研究解析施氏假单胞菌固氮生物膜形成的网络调控机制
收藏 引用
《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年 第16期 60-60页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智能设计与合成创新团队解析了水稻根际联合固氮菌——固氮菌农业科A1501固氮生物膜形成的网络调控机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生物膜和微生物组(npj Biofilmsand Microbiomes)》。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14-74 α-转移葡萄糖苷酶的筛选优化及高效表达研究
收藏 引用
《药物生物技术2014年 第6期21卷 510-510页
α-转移葡萄糖苷酶是工业上生产IMO的必需酶制剂之一,但因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在中国科学院'十二五'基础前沿专项'微生物制造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一黑曲霉高效蛋白质表达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和青岛蔚蓝生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收藏 引用
《教学考试》2022年 第16期 11-11页
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大连化物等单位,抽提自然光合作用的化学本质,从头设计创建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合成的非自然途径,解决了途径代谢流从头计算、关键酶元件设计组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农业科学院解析联合固氮菌挑食有机酸的根际竞争策略
收藏 引用
《蔬菜》2023年 第2期 24-24页
2022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智能设计与合成创新团队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合作,解析了根际联合固氮菌——施氏假单胞菌A1501碳代谢调控系统参与碳源优先利用和最佳根际定殖固氮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发现,施氏假单胞菌A150...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 世界首创!二氧化碳到淀粉人工全合成
收藏 引用
《天津支部生活》2021年 第21期 F0002-F0002页
作者:金立旺(摄)新华社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延和带领团队,采用_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构建了11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相关成果北京时间9月24日由国际知名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国科学家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收藏 引用
《山西化工》2021年 第5期41卷 257-257页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相关成果由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生研究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