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画竹"
14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熟悉的陌生”——从尹石画竹的艺术谈起
收藏 引用
《美术》2013年 第9期 86-89页
作者:丁涛南京艺术学院 
以“江南一”名世的书家尹石,确实名不虚传。阅读了他在从事美协行政工作之余创作的许多以墨为主题的中国作品,不只是一饱眼福,而且为其在书创作中求新务变的执着精神所触动。这位濡染着中国传统文化而又在诗、书、、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画竹凛劲节 兰挹清芬
收藏 引用
《美术》1999年 第9期 26-27页
作者:冯其庸中国艺术研究院 
天下何人画竹枝, 金阊门里瓣莲居。 三竿两节风和雨, 未解平生折腰肢。 这是好多年前我作客吴门,在瓣莲巷访蒋风白先生,在他的寓所看蒋老的大作时有感而写的一首诗。那次,我们在细雨中一起游了角直的保圣寺,观赏了角直的名迹、杨惠之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元代画竹丛谈
收藏 引用
《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 第2期 36-43,94-95页
作者:马季戈 
元代在中国古代绘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尽管历时仅近百年,但它却在继承唐、五代、两宋绘艺术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其显著特点就是文人绘的兴起。元代绘重笔墨情趣,突出作品的文学性,着重体现诗、书、的进一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何处——从郑燮的画竹理论看审美活动各阶段对象的差异性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08年 第1期 102-104页
作者:刘庆庆许昌学院美术学院 
清代家郑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书佳作,同时,作为一位书理论家,他的书信、题跋,以及许多即兴式的题文字都含有许多相当具有启发性的理论思考。其中的《题·江馆清秋》尤其是一段非常具有美学深度的文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郑板桥画竹
收藏 引用
《美文(青春写作)》2008年 第9期 54-55页
作者:宇宏 
1郑板桥,清朝著名家,以"诗绝、绝、书绝"扬名于世。尤其善于画竹、兰,有关他绘的心得经常写在他作品的题款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画竹三段论”视角看服装中审美意象的生成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创意)(上)》2011年 第12期 121-123页
作者:易越西南大学 
郑板桥先生的"画竹三段论",不仅道出了国创作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这一理论同样运用于服装设计的创作过程。在"画竹三段论"的视角内,把服装的审美意象生成过程理解为雏形(灵感与草图)——显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市场的“魔力”—金农从画竹梅的突变
收藏 引用
《艺术市场》2020年 第9期 98-101页
作者:谢克安不详 
"艺术与市场"研究的兴起,打开了金农绘研究新的视野,从独特的角度考证金农绘题材的选择与风格的形成。薛永年与薛峰的《扬州八怪和扬州商业》、徐澄琪的《ABushelofPearls》这两本著作都是以18世纪扬州地区的艺术市场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郑板桥画竹的艺术创作三段论
收藏 引用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4期28卷 62-64页
作者:宗世英 
本文论述了清代著名家郑板桥画竹的三段论,即眼中之,胸中之和手中之.眼中之源于自然之;胸中之源于眼中之付,但不是眼中之;手中之不仅生于胸中之,而且是艺术创造的最高阶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形象·发现·创造——从郑板桥画竹说开去
收藏 引用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6年 第1期 22-28,21页
作者:高焕春 
美之于人有着一种销魂动魄般的神奇魅力。对于艺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说来,尤为如此。诚如高尔基所言:“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什么是美与美在哪里,这是美学领域中两个既简单又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蒙的画竹艺术
收藏 引用
《东方博物》2021年 第1期 86-92页
作者:程义 陈秋歌苏州博物馆215001 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712000 
元代家王蒙,被认为仅擅长山水。随着资料的公布,王蒙的画竹艺术逐渐清晰地展现出来。就目前的资料来看,王蒙的画竹技艺受赵孟頫家族的影响,晚期风格和倪瓒、吴镇关系密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