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探讨鲁西北生态区夏播红小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直立型红小豆新品系德红5261(中红8号×红资4306)为材料,采用5个播期(主区)和4个密度(副区)的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红小豆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和单株荚数逐渐降低,荚粒数和百粒重仅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早播或过迟播种均不利于荚粒数和百粒重的提高。红小豆群体产量和单株产量受播期及播期与密度互作效应的影响显著,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单株产量随密度的增大逐渐降低,处理间差异显著,而群体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作用因子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播期(F=421.98)>播期×密度(F=37.55)>密度(F=2.10),对单株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密度(F=425.74)>播期(F=369.20)>播期×密度(F=44.23)。利用播期(X_1)、密度(X_2)与产量(Y)的回归方程:Y=2659.46-60.63X_1+14.60X_2+0.05117X_1~2-2.94X_2~2+3.54X_1X_2(R^2=8833)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不同播期的最佳种植密度,6月16-22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为8万株/hm^2;6月23-29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为9万株/hm^2;在6月30日-7月6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为13万株/hm^2;在7月7-14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为14万株/hm^2。
摘要:一、引言亚麻是油纤两用植物。亚麻纤维品质好,在轻工业上有着重要的用途。工艺长度是决定纤用亚麻经济价值的关键。工艺长度受多因子影响。其与各个农艺性状的相关,聂征等曾进行过探讨。但相关成因及量化、序化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尚无报道。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目的在于为亚麻遗传育种理论研究提供科学储备,为育种实践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加快育种速度。二、材料和方法供试材料为锡亚1号、锡亚3号、张亚1号,定亚15号、宁亚1号,锡亚2号,6个普通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L.)品种。田间试验采用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每小区种植4行,行长1 m,行距15cm。取10株作样本,观测工艺长、株高。
摘要:采用 4个白菜高代自交系 2个高抗亲本 ,2个感抗亲本 ,按Griffing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方法配制F1。全部试材进行苗期人工接种 ,抗病性鉴定。其中用 4个亲本进行了性状相关分析及筛选。用P ,F1来研究抗病性及其相关的生理生化性状的规律。结果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同抗病性呈极显著负相关 ,可溶性糖 ,谷氨酸 ,丙氨酸 ,精氨酸同抗病性达到极显著正相关 ,可用 y =0 .82 2 4 +0 .0 4 5x1- 0 .0 195x2 对抗病性作近似评价 (x1为过氧化氢酶活性 ,x2 是精氨酸含量 )
摘要:探讨不同播种期对鲜食糯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为确定适宜播种期、制定栽培措施提供可靠依据。以春糯1和春糯10为试验材料,进行6个播期处理试验,播期设置分别为4月29日、5月9日、5月19日、5月29日、6月8日、6月18日。测定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秃尖长、单穗重、鲜整穗产量、鲜籽粒产量。结果表明,播期对鲜食糯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均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生育期缩短,播种至出苗期缩短,出苗至散粉的生理日期也缩短。株高、穗位高、穗长、单穗重、鲜整穗产量及鲜籽粒产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5月29日处理达到最大值,5月19日处理次之,6月18日处理最小。穗粗各播期相差不大,前期比后期粗。秃尖长度随播期延迟逐渐增加。该试验在5月29日处理下获得最大产量,因此,长春及同积温地区糯玉米推荐适宜播期应在5月29日左右较为适宜。
摘要:采用裂区设计,以披散型品种济谷14和相对紧凑型品种豫谷18为试验材料,以留苗密度为主区,以氮肥为副区,对谷子的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留苗密度对济谷14和豫谷18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均无显著性影响。施氮对济谷14和豫谷18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增加,济谷14群体产量表现为先增后降;豫谷18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留苗密度对豫谷18与济谷14的群体产量影响不显著。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单峰变化,并且随密度的增加济谷14和豫谷18的叶面积指数呈上升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济谷14叶面积指数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豫谷18一直呈上升趋势。
摘要:玉米产量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提高化肥的施用是获得玉米高产相当重要的栽培措施。在玉米所有的栽培技术中,密度可以有效地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而肥料可以确保玉米个体生长发育的需求。该试验采用密度和施肥量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产量及主要产量性状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其不同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为密植施肥与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建立高产玉米生产的技术体系。
摘要:以夏谷新品种济谷17和济谷16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烯效唑不同处理时期、不同处理浓度对谷子籽粒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抑制两个谷子品种的株高,增加茎秆直径,以60 mg/L处理效果最显著,施用时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烯效唑处理还增加谷子旗叶叶绿素含量。但烯效唑不同处理时期、不同处理浓度对济谷17、济谷16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影响均不显著。
摘要:假定玉米从幼年到成熟营养生长阶段转折时期的变异受遗传调节,且与病虫害耐性相关。本文估计了营养转折阶段的遗传方差及其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本试验采用Ⅰ型组配设计方案,构建了玉米综合种的全姊妹和半姊妹家系。在西班牙的西北部对上述材料进行了为期2年的试验,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生长转折相关性状出现了显著的加性方差,且与环境间无互作,遗传力高达65%以上。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