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辫状河是自然界重要的河流类型之一。利用砂体沉积过程数值模拟方法可以预测辫状河砂体的几何形态。在建立了辫状河砂体沉积过程的数学方程后,根据现代辫状河沉积特征,设计了辫状河沉积过程的模拟条件,计算域长15km、宽10km,流量按50a一遇大洪水设计,模拟过程到1970a时,辫状河沉积过程基本达到平衡状态,此时砂体最大厚度约14m,出现在计算域2.5~3.5km处,以中砂沉积为主。计算过程中可识别6种沉积单元,包括辫状水道(砂体的平均长宽比2.45,平均宽厚比72.6)、纵向砂坝(平均长宽比2.02,平均宽厚比86.7)、斜列砂坝(平均长宽比2.27,平均宽厚比74.9)、废弃河道、堤岸、越岸沉积。主要沉积单元砂体几何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好。
摘要:本文从储层沉积学的角度,对张家口地区辫状河砂体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划分了3级层次界面和6种岩石相类型,对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与储层物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沉积作用是影响砂体物性的主要因素,成岩作用对物性的改造受沉积作用控制。粒度中值和泥质含量与储层物性密切相关,胶结物对孔隙度的影响大于对渗透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砂岩相与储层物性能建立起很好的对应关系,代表高能环境的砂岩相总是对应相对较好的储层物性;界面对储层的影响表现在:1级界面控制了砂体的几何形态和规模,2级界面控制了单砂体的宏观非均质性,3级界面控制了高孔、渗区的分布。最后建立了辫状河砂体的一维和二维储层地质模型,这将对油田的开发设计起指导作用。
摘要:厘清地震采集面元与偏移成像的关系,有助于获得高分辨率地震,对岩性圈闭评价及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南海珠江口盆地HZ油田已钻井数据,结合砂体的叠置关系及尖灭点刻画、地层分辨力和陡倾角地层研究等,设计了4组不同尺度与产状的砂体模型,应用弹性波动方程实现纵波道集正演,模拟不同面元采集的成像结果,深入讨论采集面元对偏移成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面元采集能避免空间假频干扰,保护绕射弧的陡倾角高频信息,降低反假频算子对砂体边界、陡倾角地层能量归位的影响。对HZ油田K22砂体进行了实际二次高密度地震资料采集(采集面元为6.25 m×12.5 m),在此基础上完成储层预测、井位部署等,评价井成功钻遇16 m厚油层,证实了小面元采集能为高陡构造评价及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资料保障。
摘要:通过在内蒙某矿利用超高密度电法探测砂体,对白砂、黄砂的电性反映规律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煤、黄砂、白砂及基底泥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电性差异,具备地球物理勘探的前提条件;在砂体定量解释上会有一定的误差,但定性解释比较准确;只要地表地电干扰相对较小,接地条件相对较好,资料解释和数据反演的模型一致,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论述了从盘区巷道到采区工作面布置过程中,古河流冲刷砂体研究的整个成果。总结了砂体特征和地质编录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指导生产的方法和巷道设计的建议。
摘要:介绍了一种在薄互层条件下,用地震解释层位控制,以测井曲线为出发点进行外推内插,形成初始波阻抗模型,并通过对初始模型的不断更新,使模型的合成记录最佳逼近实际地震记录的方法。该方法把地震和测井有机地联合起来,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大大提高了薄层的识别能力。反演结果能较好地反映主力油层葡I2和葡I3的横向变化。将该技术应用于肇州油田州603区块和州62-平61水平井的设计和轨迹调整中。州62-平61井共钻进水平段614m,葡I2层水平钻进了280m,向下调整钻遇葡I3层,水平钻进334 m。该水平井砂岩钻遇率达74.4%,初期平均产油30 t/d以上。利用该技术在徐21井区作单井评价,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我国陆上油田进入开发后期,而薄差层的储量在剩余可采储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薄差储层的开发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挖潜方向。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薄差注采系统对应压裂的裂缝半径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对水油井压裂裂缝穿透比在35%~45%之间的薄差储层来说,当裂缝半径没有突破渗透率边界时,油井裂缝半径大小对最终累积产油以及采收率影响较大;在油井处于高渗区域、水井处于低渗区域时,水井裂缝半径以及油井周围区域动用情况对最终产油影响较大。
摘要:本文论述了砂体图的绘制机理及砂体图的绘制方法,并用砂体分析软件绘制了喇嘛甸油田喇北东块三个异常高压区的砂体图,利用砂体图对异常高压井区进行精细地质分析,确定异常高压区的压力来源及其影响范围,为异常井区钻井液密度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摘要:欢喜岭油田西部锦612块储层产量与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该井实际钻井轨迹偏离了油层,油层钻遇率58.8%。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研究,落实该区兴隆台油层空间搌布形态及井间断层发育情况,重新设计钻井轨迹。锦612-平1CH井水平侧钻成功表明,对中低渗薄层特稠油边水油藏用水平井开采是可行的,不仅使该块恢复了产能,且为该块实现水平井开发提供了依据。锦612-平1CH井预计可增加含油面积1.10 km2,增加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1.08×104t,成为欢喜岭油田西部勘探开发新亮点。
摘要:砂岩型铀矿凭借大矿量、低成本、开采污染小等优势,现已成为中国铀资源量增长最快和占有铀资源量最大的铀矿床类型.三维地震勘探是间接探查深部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然而在中国砂岩型铀矿勘查区:(1)目标层埋藏深度浅,一般小于1000 m,局部小于200 m,浅层资料覆盖次数较低,且易受表层采集噪声干扰,信噪比低,成像质量差;(2)目标含矿砂体常赋存于"泥砂泥"、"煤砂泥"等互层结构中,一方面目标砂体的厚度较小(几米至几十米不等),另一方面目标砂体与围岩的弹性差异小,因此导致目标体的反射信息较弱,准确分辨的难度较大.以内蒙古齐哈日格图凹陷砂岩铀矿区为试验区,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采集关键技术试验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小面元、中等覆盖次数、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少震动台次、宽频扫描"可控震源激发方法,"点式组合、宽频带接收"检波器接收技术,以及"多次锤击叠加相遇小折射法+高密度电法"快速表层调查方法的砂岩型铀矿三维地震数据采集技术.通过原始资料频谱、处理效果、解释反演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该技术采集的原始资料品质较佳,是今后砂岩型铀矿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的重要参考.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