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社会改造"
1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美育与社会改造
收藏 引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41卷 100-103页
作者: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032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90年代以来,这一学科进入了漫长的沉寂期。沉寂的主因在于它无法对社会重大问题做出有力的回答,失去了启人心智的力量。对于社会而言,美学体现其价值的主要方式在美育,当前美育理论的狭隘、僵化和匮乏已成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田汉对新文学“社会改造”意涵的探索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20年 第6期 172-181页
作者:席艺洋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20世纪30年代,田汉宣布“左转”。但这一转变却并非突变,实则有着更早的思想积累。五四时期,田汉曾认为自然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分别代表了“诗歌的运动”和“劳动的运动”,两者结合则代表了新文学未来的趋势。在他“通过文学改造社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乡村社会改造中的“公民塑造”
收藏 引用
《新华文摘》2009年 第2期 164-165页
王建华在《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撰文指出,总结历史的真实,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公民塑造”与乡村社会改造是成功的;但必须清楚看到理想与现实间的距离。中共希望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走合作化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与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乡村社会改造中的“公民塑造”
收藏 引用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 第3期 90-90页
王建华撰文指出,总结历史的真实,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公民塑造”与乡村社会改造是成功的;但必须清楚看到理想与现实间的距离。中共希望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走合作化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与提高社会动员能力的有机统一;但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都市到乡村:五四知识青年“新生活”的变奏
收藏 引用
《历史教学(下半月)》2025年 第1期 47-64页
作者:吴雅莉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记忆与社会意识研究中心 
五四运动以后,五四知识青年在“新生活”的观念引导下吸纳新思想形成“新村主义”思潮,并实验“新村”生活。这在一定程度表明,知识青年由关注思想改造转向了社会改造。“新村”被设计为一个具备劳动、教育等复合功能的共同体组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鄂豫皖苏区的红色歌谣运动及其对苏区社会改造
收藏 引用
《皖西学院学报》2023年 第4期39卷 136-140页
作者:黄涛涛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鄂豫皖苏区的红色歌谣运动,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进行思想宣传、政治动员、文化建设和社会改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红色歌谣运动中,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创作并传播了大量红色歌谣,使革命意识形态搭乘歌谣这种民间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环境·人·雕塑——浅谈雕塑设计与人、环境之间的关系
收藏 引用
《雕塑》1998年 第2期 26-27页
作者:叶炽坚 
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人类社会改造了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我们身为雕塑设计师,是环境美的创造者,要设计出好的环境艺术,就首先要了解好雕塑、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社会系统工程技术
收藏 引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 第3期 7-10页
作者:蒋炜东北师大马列教研部 
社会系统工程技术,作为与自然系统工程相对应的技术,是人们在社会改造与设计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把其称之为对社会系统规划、设计、探作的一般方法。它是将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一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鲜红的A字霍桑的投影——《红字》海丝特形象与霍桑之思想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8期26卷 199-202页
作者:吴玉华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四川成都610072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天赋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合为一体。海丝特·白兰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红字》中女性追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生艺术化”的审美意涵与现实意义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2023年 第2期36卷 84-90页
作者:梁晓萍 王楠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学术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中蕴含着其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最终目的指向净化人心与改造社会。其主要意涵包括“免俗”“尽性与自然”“自由与超越”三重境界,“审美教育”与“社会改造”是实现“人生艺术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