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神话学"
9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国动漫审美特征的神话学探究
收藏 引用
《咸阳师范报》2024年 第1期39卷 111-114页
作者:徐红艳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受中国神话影响,中国动漫在形象塑造、情节设置、声画艺术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和民族精神,追求崇高,再现现实,强调教化意义。从神话学的研究视角,探究中国动漫的教化功能、伦理意识、女性观念等审美特征的形成,阐释中国动漫审美特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女神与遗存:对图像记忆的神话学解读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2年 第12期 19-30页
作者:饶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女神”意象和“遗存”观念的内在关联,提供了一种理解图像记忆的神话学路径。在迪迪-于贝尔曼的艺术史批判中,艺术史的研究对象被置换成图像记忆,对图像之物质性的阐发隐含着女神创世神话的线索。但他并未以“女神”意象阐释图像的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化生家国:女娲崇拜的神话学探析
收藏 引用
《中国宗教》2023年 第3期 76-77页
作者:刘新宇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对于女娲偶像及其神话的信仰,深深地刻录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远古的“治水补天”神话将女娲塑造为平息世间战事、自然灾害的英雄之神,“抟土造人”神话及变种则将女娲定位为保佑家族繁衍、香火兴旺的高禖之神,后续的“赐酒作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罗兰·巴特神话学视域下的利希滕斯坦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下)》2022年 第12期 9-13页
作者:吴振宇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罗伊·利希滕斯坦作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以大尺幅漫画风格的绘画而闻名,因移置大众文化而饱受争议。从罗兰·巴特的《神话学》出发,分析利希滕斯坦作品中神话的再呈现,读解其中的神话及符号和意识形态批判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迎接神话学的范式变革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09年 第3期 20-26页
作者:廖明君 叶舒宪<民族艺术>杂志社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 台湾中兴大学 
廖明君(以下简称“廖”):舒宪先生,作为《民族艺术》的编委成员,你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艺新方法大讨论中步入坛,曾经倡导神话一原型批评和结构主义神话学的方法;九十年代起和萧兵先生进入中国上古经典的文化阐释工程,提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神话学超越文字限制的跨科范式
收藏 引用
《陕西师范大报(哲社会科版)》2012年 第4期41卷 5-19页
作者: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4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神话学在我国被归入文研究,特别是民间文领域。国际的神话学在20世纪取得跨越性发展,早已超越文字和文的界限,成为打通文史哲与政治、宗教、心理等人文社会科领域的探索先锋。本文强调神话学对文字限制和文科限制的突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叶舒宪教授访谈录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2年 第1期 41-46页
作者:廖明君 叶舒宪<民族艺术>杂志社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 
一、神话学功能:神话研究与文明探源廖明君(以下简称“廖”):舒宪兄,你在本刊开辟“神话与图像”栏目至今已有三年,每期的文章研究内容不同,却贯穿着一个共同的研究宗旨,就是打破过去那种纯文式的神话研究,开辟文人类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石家河新出土双人首玉玦的神话学辨识--《山海经》“珥蛇”说的考古新证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6年 第5期 26-35页
作者: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5年12月出土的石家河文化双人首玉玦具有神话学蕴含。从讨论出土文物的命名问题入手,提示宗教神话学知识的必要性。先对该玉玦的具体神话意象做细部辨识,后将此意象放到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神话意象系统中,从其渊源与影响的关联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玉璧的神话学与符号编码研究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5年 第2期 22-30页
作者: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200240 
玉璧是迄今所知最古老和最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符号。玉璧的起源和传播史,从7000年前的小型玉璧到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群组,再到商周秦汉的玉礼体系,直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奖牌复制汉代玉璧形式,按照大、小传统重新划分的文化编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汽车的神话学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09年 第6期 100-106页
作者:莲实重彦 刘洋东京大学 北海道大学大学院 
汽车,毋庸置疑是电影里最常见的物体之一。可以把其视为一个时代的象征,透过它来了解当时的科技术水平、社会的文明程度、人们的生活状况等等。然而,本文的作者莲实重彦却从电影史的角度,把这一多以行驶的姿态进入观众眼帘的交通工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