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基于移动窗口法,对2014年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非林地和有林地为优势地类景观,面积大,斑块形状较复杂,分布广泛;无立木林地为劣势地类景观,面积小,斑块形状较规则,分布比较集中;森林景观适宜景观粒度为150 m;森林景观适宜窗口尺度为900 m。基于粒度效应、面积信息损失精度和移动窗口法对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可为优化流域森林景观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揭示城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以期缓解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平衡问题。【方法】运用土地利用数据,基于GIS和移动窗口法探究登封市土地结构变化的空间特征,并从破碎度、多样性、聚集性三个方面分析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结果表明:(1)城镇化过程中对耕地类型的影响最大;(2)根据各指数变化趋势,灌木林的空间异质性程度最大;建设用地复杂性加剧;林地斑块逐渐破碎化;草地和建设用地呈现逐渐聚集化;(3)景观格局空间异质性变化显示,南部和东部区域的变化较大,内部斑块的集聚效应下降,整个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与多样性程度不断加剧。【结论】研究结果能够为登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基于银川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状态指数和生态安全度指数,进行长时序时空格局变化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8年银川市土地利用中建筑用地大幅增加,耕地整体上升,草地与未利用土地呈下降趋势,林地和水域保持稳定;银川市的土地斑块破碎化程度降低,建筑用地空间连通性越来越好,城市发展布局越来越合理化,最大斑块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蔓延度指数能够很好地揭示银川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1980-2018年银川市土地利用频繁转移导致景观格局空间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先转变为耕地,部分耕地再转变为建筑用地.建筑用地的分布最集中且分离度和破碎度不断降低,景观水平上整体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及均匀度增加,多样性指数高的区域不断扩大,城市景观向规则和均衡化方向发展;银川市的整体景观格局生态安全度从1980年的0.657上升至2018年的0.766,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变好.
摘要:城市生态空间梯度变化显式化研究可以帮助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关系,同时为城市景观格局优化和管理提供支持。以长沙快速扩张地区为例,基于2013、2017和2020年3期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RS/GIS技术、景观格局指数和移动窗口法,探究最佳尺度上长沙市都市区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梯度和方向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60 m栅格为最适合粒度,1000 m移动窗口为最适宜分析幅度;(2)2013—2020年长沙市增加的建设用地面积来源于耕地,耕地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削弱。城市绿地和林地最大斑块面积和聚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破碎化水平减弱。2013—2017年城市生态空间呈离散化发展趋势;而2017—2020年呈集聚形态发展趋势。(3)建设用地为城市中心区的主导景观组分,景观均质性较强;城市副中心建设化水平发展较快,城市生态空间破碎化及多样性程度较高;城乡过渡区景观多样性最大,破碎化程度较高,是城市扩张典型区域,景观异质性强;耕地和林地构成长沙市都市区生态保育区生态屏障。(4)2013—2020年都市区生态空间整体上呈现东北-东南偏移趋势,空间重心呈现东-西转移趋势,建设用地由内向外蔓延,以南北、东西和东北方向最为明显,耕地景观受到较大冲击;林地景观最大斑块面积占比在北、东北、东南和南方向增加,破碎化程度降低。长沙市湘江中部东西两侧区域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摘要: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及其相交的街道、乡镇行政边界为研究范围,通过遥感反演及解译、移动窗口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析及统计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域的热环境特征,并结合网格采样法对绿地的降温作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研究区热岛强度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且隔离带内的强热岛比例高于隔离带外,反映了隔离带在局部地区管控不足,热环境调节功能退化;乡镇级尺度下,强热岛净贡献的街道乡镇占总数的55.74%,街道乡镇绿地面积比例与热岛面积比例呈显著负相关,与冷岛面积比例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街道乡镇高绿地率可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网格采样点尺度下,属于强热岛净贡献的样点比例为51.69%;对样点500 m绿地组分建立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绿地对周边热环境的影响半径在150~200 m;距离采样点50~100 m、100~150 m圈层内,绿地率提高1%分别导致采样点地表温度下降0.023和0.013℃。绿地空间格局在一定尺度下可充分表现出降温作用差异;斑块面积越大、整体形状越简单、空间分布越聚集,降温作用越强,而斑块密度越高、形状越复杂、空间分布越离散,降温作用越弱。
摘要:以快速城镇化地区的代表城市——苏州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0及2015年苏州市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化特点与其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苏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特点明显,耕地保有量大幅度减少,退居第二大优势地类,水域、耕地及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趋于均衡化.(2)各地类景观斑块特点各异,呈现复杂化的演变趋势;景观格局空间差异显著,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分别呈现单一性集聚与多样化破碎的景观特点,其中市辖区较县级市具有更大的差异性.(3)不同强度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格局特点不同,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景观破碎程度呈现“倒U”式的景观破碎化特点.
摘要:根据1973年、1993年以及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区域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在景观和景观类型2个层次选取6类景观格局指数,运用移动窗口法来分析长株潭城市群40年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长,水域和林地面积有所增长,农田面积大幅减少;2)整体景观破碎度持续增加,但空间分布不均,破碎区集中在城乡开发建设的热点区域,主城区内部和远郊山林地的聚集度反而提升:3)建设用地增长区域和水域与林地等生态用地的破碎化区域基本一致;4)针对基本农田和林地的土地保护政策法规对景观格局有重要影响。有必要加强城市群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以解决景观破碎化问题,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
摘要:景观指数是研究景观格局演变的常量化指标,探究景观格局变化对维持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中借助ArcGIS与Fragstats软件中的移动窗口法将选取的景观指数空间化,从时间以及空间2个层面进行分析,针对衡水湖湿地景观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变化规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引黄前农田与未利用地面积变化较为剧烈,造成破碎化程度较高,景观指数低值区分布基本遍布湖区四周,并向湖区转移;随着引黄开始尤其1999年后各类型斑块聚集程度加强,边缘形状规律化,破碎程度减轻;近年来由于居民点与未利用地面积的增加,人类干扰程度加大,造成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指数低值区逐渐向外围保护带的建设用地转移。分析衡水湖景观类型的更迭变化规律,探究不同驱动因子影响下的斑块演化特征,对湿地景观时空演变与土地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为了实现对不同手势动作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识别分类,设计了四通道采集器,通过高低通滤波器和陷波器结合频谱分析,滤除噪声信号。在活动段检测的过程中,创新地使用多通道组合窗口能量法,设置窗口段信号的能量为阈值,采用分通道累加计数的方式提高正确率。使用移动窗口法提取信号四个时域特征。完成特征提取后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肌电信号进行分类识别,达到93%识别率。接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信号进行降维处理,研究表明:降维算法在保持识别率为92.5%的同时,达到了优化目的。
摘要:【目的】探究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山地城市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方法】以栾川县为研究区,结合RS与GIS相关技术,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法、移动窗口法进行探究,选用典型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空间异质性。【结果】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栾川县林地虽占比大但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增长明显,耕地和草地面积相对稳定,水域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类在各类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转换;②景观格局方面,耕地的破碎化程度较高,林地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较高,水域的连通性下降,建设用地的斑块数量显著增加;③景观格局空间异质性显示研究区破碎度增加,斑块形状不规则化,景观类型多样化。【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栾川县加强合理规划,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