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目的·突发性聋是耳科的常见疾病,我国突发性聋发病率逐渐上升。关于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等方面的研究很多,有多种假说,但其确切的发病原因仍然不清楚。突发性聋的发展和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有学者尝试通过血常规检测来评估突发性聋的进展和预后。该文主要就突发性聋患者中血常规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摘要:突发性聋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危害听力较为常见的耳科急症。国内突发性聋发病率逐渐上升。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内耳微循环功能障碍被认为是突发性聋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报道突发性聋患者的血脂水平有明显变化。现将有关血脂与突发性聋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为突发性聋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摘要: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RI,BOLD-fMRI)技术,观察突发性聋患者在接受纯音刺激时听觉中枢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突发性聋患者13例(均为左耳患病)为试验组,12例双耳听力正常的健康成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通过Cool Edit Pro2软件编辑1000Hz、127dB纯音,刺激模式采用ON/OFF组块设计,通过耳机分别给予右耳及双耳音频刺激,采用荷兰Philips Achieva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脑部的BOLD-fMRI数据,最后通过SPM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分析),得到脑功能活动的图像。结果右耳接受纯音刺激时听力正常组主要中枢激活区在双侧颞上回、左枕叶、左额上回,此外还有左小脑、双侧海马及双侧旁中央小叶激活,听觉中枢表现为右侧优势偏向;突聋组见双侧颞上回,以及左侧海马、右枕叶和左侧距状裂区激活,听觉中枢表现为左侧优势偏向,突聋组听中枢激活容积小于正常组。双耳同时刺激时,听力正常组激活区主要在双侧颞中回,右侧扣带回和左胼胝体亦明显激活;突聋组双侧颞中回,以及右侧颞上回、右小脑、右侧额下回及右楔前叶激活,两组听觉中枢均表现为右侧优势偏向。听力正常组与突聋组比较,正常组左小脑、左胼胝体区明显激活,突聋组出现新的激活区右侧颞上回、右侧额下回及右小脑区;突聋组听中枢激活容积小于正常组。结论突聋患者在单耳刺激时听觉中枢出现优势偏向的改变,提示单侧耳聋的病人听觉皮质存在着结构重组;听觉中枢具有可塑性,突聋患者在双侧刺激时通过听觉重组使双耳对外界声音的感知尽量达到正常水平;突聋患者听觉中枢不仅本身存在重组现象,且同视觉皮质之间也发生了感觉交互作用。
摘要:突发性聋是临床常见疾病,其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多依赖纯音测听,中国《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和美国《突发性聋临床实践指南(2012)》都建议将言语识别率纳入到突聋治疗的疗效评估中。本文就影响突发性聋患者言语识别率恢复的因素进行综述。
摘要:目的 复习我国近 3年来有关突发性聋疗效的报道 ,分析对突发性聋治疗的现状。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医学专题全文数据库 ,以突发性聋和治疗为关键词检索 2 0 0 0~ 2 0 0 2年发表的有关突发性聋治疗的研究文章。依据国际循证医学标准 ,进行逐篇分析。结果 共检出 176篇文章 ,其中有关药物疗效的 12 6篇 ,在关于药物疗效的文章中 ,以 199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在上海制订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为标准的文章 2 6篇 ,占 2 0 6 % ,设有对照试验的 89篇 ,占 70 6 % ,其中符合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 ,RCT)的 36篇约占2 8 5 % ,在纳入标准中大多数文章只提及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制定的 5条诊断标准 ,而对病因不明这一条未详细说明是否排除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结论 目前在我国 ,治疗突发性聋的报道很多 ,对突发性聋的诊断和疗效的评估的标准认识还不够统一 ,且有的研究者在实验设计、统计方法上还不够严谨 ,影响了突发性聋治疗研究论文的质量。
摘要:针药结合治疗突发性聋具有独特优势,研究真实世界中医药防治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有积极意义。通过论述突发性聋的临床病历采集模板制作的思路和设计理念,同时根据医院信息化水平程度,实现与医院信息系统、医院检验管理系统、医院影像管理系统等的无缝对接,实现突发性聋诊疗数据的交互共享,建立高度结构化的突发性聋病历数据采集平台。旨在规范采集突发性聋真实世界中医临床“四诊”信息,并建立相应数据库,为后续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研究奠定基础。
摘要:突发性聋发病率在上升,并趋向年青化,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人群听力的耳科常见病。本属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听力耳突然在短期内不明原因丧失听力,其中多数病例遗留永久性听力损失,有如突发心肌梗死之于心脏,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已经引起耳鼻咽喉科医师乃至一般人群的认识和重视。为了指导日常救治工作,便于学术交流和从事多中心临床研究,199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在上海组织制定了“突发性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以下简称上海标准),作为全国同行在诊、治突发性聋和总结交流的参考。10年过去了,突发性聋的发病率似在上升,各种治疗方法、治疗用药亦在增加,当年制定的上海标准推广执行情况如何?是否还适用?我们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医学专题全文数据库,对上海标准的执行(引用)情况进行了文献调研。以“突发性聋”、“治疗”为关键词检索了2000~2004年底发表的有关论文。按照国际循证医学标准,从实验设计方法,
摘要:目的调查预防突发性聋(突聋)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知信行理论自行设计突聋预防知信行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山西省8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16例突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接受调查的突聋患者预防突聋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较差,知识、态度、行为得分率分别为26.40%、84.20%、66.55%;影响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文化程度、职业、年龄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知识得分还受是否伴营养相关性疾病的影响;态度与知识、行为显著相关,知识与行为不显著相关。结论患者预防突聋知信行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影响因素为多方面,应关注其对知信行状况的影响并开展相应的教育与培训,尤其要针对低文化、务农、30~50岁、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等特定人群进行重点干预。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药物的选择提供循证证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并人工检索相关领域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10月31日,查找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聋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并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0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进行质量评价,以痊愈、总有效性、不良反应为评价指标,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单用和联用、不同疾病程度的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25项随机对照研究,合计2 45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巴曲酶组与对照组相比,痊愈和总有效性总体合并效应量,以及单用和联用、不同疾病程度的亚组分析效应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所纳入文献中只有4篇报道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纤维蛋白原降低、头晕、恶心、紫癜、轻度转氨酶升高。结论 Meta分析结果显示,巴曲酶可单用或联用治疗突发性耳聋,但是否能作为一线药物尚需设计更严格更科学的临床试验证实。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突发性聋患者睡眠状况,为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9月—2015年4月初次在解放军总医院耳内科住院治疗的98例突发性聋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调查。结果突发性聋患者 PSQI 总分为(6.85±3.53)分,其中PSQI总分≤7分有62例,占63.3%;PSQI总分〉7分有36例,占36.7%。患者的睡眠状况与年龄存在趋势相关性,表现为年龄越小睡眠状况越差;睡眠状况越差焦虑发生率越高,共14例PSQI值〉12分的突发性聋患者存在焦虑情绪(u=6.623,P〈0.01)。结论20~40岁的突发性聋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最突出的睡眠问题是入睡困难,医护人员和患者应关注患者的人群特点和焦虑情绪对睡眠状况的影响,通过综合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提高疾病认知,减少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