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篆刻史"
3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篆刻史到大印学——西泠印社近二十年印学研究刍议
收藏 引用
《西泠艺丛》2023年 第10期 31-33页
作者:金丹西泠印社 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 
一、印学研究的重镇印学研究相对于文学、美术、书法来说,是明显滞后的,这源于对印学的关注较晚,关注度不高,及其受众面较少,研究者匮乏,而且其中有些还是冷门绝学,故而它难以像其他门类那样迅猛发展。即使如此,从西泠印社100...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隋、唐、宋官印是中国篆刻发展的障碍区
收藏 引用
《书法赏评》2004年 第5期 22-32页
作者:蔡建南 
篆刻萌发的殷商、发展期的两周、高峰期的秦汉和衰弱期的三国两晋.中国篆刻发展都遵循篆刻、印章依靠篆书文字的演变而不断丰富.随着朝代的变更而发展。然而,篆刻的步伐踏入了隋、唐、宋的时段里.却出现这条印章的生命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儒家“道——艺”价值观对篆刻发展的影响
收藏 引用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6年 第3期11卷 38-42页
作者:右聪 吴明军 
篆刻艺术实在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产生发展几乎伴随整个中国文化,但并不象其他的传统艺术,如其姊妹艺术书法绘画一样,受历文化兴衰的影响而兴衰,所谓“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刘熙载《艺概》语).它在由先秦产生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吴门派”与吴门篆刻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4年 第9期 138-149页
作者:周新月 
吴门,苏州的别称。本文中的“吴门”,泛指今天苏州市所辖姑苏、虎丘、中新工业园区、吴中、湘城、吴江六区和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四市。苏州是中国篆刻艺术活动发生较早的地区之一,至少可以追溯至元代中、后期,嗣后世代相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值得一读的《民国书法篆刻史
收藏 引用
《书画艺术》2012年 第1期 80-80页
作者:车妤 
我认识孙洵老师已经20多年了,一开始,是在专业的书法报刊上读到孙老师的文章。后来,他接连出版了《民国篆刻艺术》《民国书法》《乾嘉学派与书法》等专著。孙老师为人随和,不保守,年龄虽长,但才思敏捷,反应尤为灵敏。讲话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清篆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昆山开幕
收藏 引用
《书画艺术》2012年 第5期 79-79页
本刊讯2012年11月6日下午2时,明清篆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昆山开幕。这是迄今为止围绕明清篆刻史举行的首次专题学术研讨活动,也是江苏省首次与著名文人艺术社团西泠印社联合举办的学术研讨和交流,被列为西泠印社壬辰秋季雅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吴昌硕对近代印坛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4年 第12期 91-99页
作者:朱琪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学前教育分院艺术系 
近读陈浏(一八六三——一九二九)撰、崇彝补辑《说印》(又名《寂园说印》),其中对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的为人与艺事有相当篇幅的描述,然与后世诸多褒扬赞赏吴氏的文字不同,在陈浏笔下,吴昌硕却以一种反面的形象出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赵古泥年表
收藏 引用
《书法研究》2001年 第5期 110-124页
作者:周金元上海轴承集团 
赵古泥(1874—1933)是中国近现代书法篆刻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开虞山派一代新风,影响远播日本。当代书学研究者对其多有疏忽,且对其生平实及创作历程也多有误载。“年表”对赵古泥生年、名号、师承、社交、印书诗画创作以及艺术思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近中国的篆刻艺术
收藏 引用
《中国档案》2003年 第12期 46-48页
作者:一苇浙江省文史馆310009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席韩天衡,亲自制作了20枚方印,由江泽民主席送给20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当时他说:“印章非常民族化,非常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追求,我感觉中国印章在最近若干年会愈来愈走向国际。”韩先生的预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丁衍庸先生的篆刻
收藏 引用
《书法》2009年 第3期 38-40页
作者:白谦慎 
在二十世纪的篆刻史上,丁衍庸先生(一九0二——一九七八)堪称异军突起的卓然大家。惜其篆刻艺术成就为其画名所掩,鲜为香港以外的篆刻界所知,本文略作介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